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蚀特征及水土安全评价--以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例
摘要 | 第1-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排土场水蚀特征研究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排土场水土安全评价研究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南排土场表层岩土侵蚀特征研究 | 第18-34页 |
·排土场自然条件 | 第18页 |
·排土场岩土物理特征及时空变异 | 第18-21页 |
·排土场剖面构成 | 第18-20页 |
·覆土平台物理特性及时空变异 | 第20页 |
·坡面岩土物理特性及时空变异 | 第20-21页 |
·南排土场原地貌水蚀特征 | 第21-22页 |
·南排土场新造地水土流失形式与分布特征 | 第22-23页 |
·排土场典型地段不同时期水蚀特征 | 第23-34页 |
·排土场水蚀经验模型的建立 | 第23-32页 |
·不同时期水蚀特征及植被措施治理效果 | 第32-34页 |
·未复垦地水蚀特征 | 第32-33页 |
·植被复垦初期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 第33-34页 |
·植被复垦后期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 第34页 |
3 排土场水土安全评价研究 | 第34-56页 |
·评价因子选取 | 第34-39页 |
·评价模型生成 | 第39-52页 |
·数据准备 | 第39-43页 |
·评价因子影响度和评价层生成 | 第43页 |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第43-45页 |
·评价模型建立 | 第45页 |
·水土安全级别划分 | 第45-52页 |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4 排土场水土整治和利用技术体系及其阶段性研究 | 第56-59页 |
·研究意义 | 第56页 |
·水土整治和利用的技术体系 | 第56-58页 |
·水土整治和利用的原则 | 第56-57页 |
·水土整治和利用的技术体系 | 第57页 |
·水土资源化的技术内容 | 第57-58页 |
·技术体系的阶段划分 | 第58-59页 |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59-63页 |
·结论 | 第59-62页 |
·排土场原地貌和排土场不同时期水土流失特征 | 第59-60页 |
·排土场水土安全评价模型的结论 | 第60-61页 |
·排土场水土整治和利用技术的阶段性划分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