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一、 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 第13-20页 |
1.1 西方经济学者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 第13-15页 |
1.1.1 刘-费-拉的就业转换理论 | 第13-14页 |
1.1.2 M·P·托达罗的乡村—城市劳动力转移模型 | 第14页 |
1.1.3 钱纳里·塞尔昆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理论 | 第14-15页 |
1.2 马克思、恩格斯等关于农村人口流动的论述 | 第15-17页 |
1.2.1 农村人口流动的动因及内在规律 | 第15-16页 |
1.2.2 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 第16-17页 |
1.3 近几年国内学者的研究简述 | 第17-2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展望 | 第18-20页 |
二、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 第20-36页 |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宏观政策的波动密切相关 | 第20-23页 |
2.1.1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滞后,城市化进度缓慢 | 第20-21页 |
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波动性较大 | 第21-23页 |
2.2 城乡差距拉大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势能增加 | 第23-25页 |
2.2.1 城乡收入差异状况 | 第23页 |
2.2.2 人口、农民收入、生产效率与土地资源 | 第23-25页 |
2.2.3 城乡分割难以缓解农村人地资源的矛盾 | 第25页 |
2.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粗放型特征明显 | 第25-28页 |
2.3.1 转移行业的粗放型与低层次尚未得到改善 | 第25-26页 |
2.3.2 行业的粗放和低层次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 第26-27页 |
2.3.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限制与乡镇企业发展 | 第27-28页 |
2.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落后 | 第28-30页 |
2.4.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式的单调性 | 第28-29页 |
2.4.2 制度限制与就业途径 | 第29页 |
2.4.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低效性 | 第29-30页 |
2.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性突出 | 第30-33页 |
2.5.1 农村劳动力的兼业状况 | 第30-31页 |
2.5.2 农户兼业行为与人口、耕地的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2.5.3 兼业行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32-33页 |
2.6 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外流,乡村空壳化凸显 | 第33-36页 |
2.6.1 “386199部队”留驻,男性青壮劳动力外流 | 第33-34页 |
2.6.2 高文化素质劳动力外流,农业从业人员素质降低 | 第34页 |
2.6.3 乡村“空壳化”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34-36页 |
三、 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意义 | 第36-50页 |
3.1 加入WTO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出挑战 | 第36-40页 |
3.1.1 WTO下农业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36-38页 |
3.1.2 WTO下的比较优势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38-40页 |
3.2 西部大开发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40-50页 |
3.2.1 缩小东、西部差距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40-44页 |
3.2.2 西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转移 | 第44-46页 |
3.2.3 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46-50页 |
四、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制度安排 | 第50-62页 |
4.1 产权明晰、合理流转的土地制度。 | 第51-54页 |
4.1.1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符的土地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51-53页 |
4.1.2 新型的土地制度形式 | 第53-54页 |
4.2 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户籍制度 | 第54-56页 |
4.2.1 现行户籍制度的作用 | 第54-55页 |
4.2.2 构建以市场为基础、公平有效的户籍制度 | 第55-56页 |
4.2.3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 第56页 |
4.3 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与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制度 | 第56-58页 |
4.3.1 澄清认识,转变观念 | 第56-57页 |
4.3.2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用工制度 | 第57页 |
4.3.3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服务信息网络和信息发布制度 | 第57-58页 |
4.3.4 构建完善的劳动力法律法规体系 | 第58页 |
4.4 建立一个全面、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58-62页 |
4.4.1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紧迫性 | 第58-59页 |
4.4.2 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要保持基本稳定 | 第59页 |
4.4.3 消除城乡分割,稳步推进农村保障体系的发展 | 第59-60页 |
4.4.4 坚持因地制宜与自愿原则,避免农村保障制度的“一刀切” | 第60页 |
4.4.5 建设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和管理体制 | 第60-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