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教师角色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与研究价值 | 第1-14页 |
一、 教师角色多样化发展的背景 | 第8-10页 |
(一) 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 第8页 |
(二) 现代人才变化的态势 | 第8页 |
(三) 现代教育发展的走势 | 第8-9页 |
(四) 教师角色多样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9-10页 |
二、 教师角色多样化发展研究的价值 | 第10-12页 |
(一) 教师角色多样化对教师素质提出全新要求 | 第10页 |
(二) 教师角色多样化对师生关系提出全新改变 | 第10-11页 |
(三) 教师角色多样化对课堂教学提出全面变革 | 第11页 |
(四) 教师角色多样化对教师评价提出全面更新 | 第11页 |
(五) 教师角色多样化对教师培养提出全新目标 | 第11-12页 |
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12-14页 |
第二部分 教师角色与教师角色多样化的理论分析 | 第14-20页 |
一、 角色与教师角色的涵义 | 第14-15页 |
(一) 角色的涵义 | 第14页 |
(二) 教师与教师角色 | 第14-15页 |
(三) 教师的角色冲突 | 第15页 |
二、 教师角色特征的演变历程 | 第15-17页 |
(一) 年长者即教师 | 第16页 |
(二) 官吏即教师 | 第16页 |
(三) 拥有知识者即教师 | 第16-17页 |
(四) 教师即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 第17页 |
三、 当代教师角色特征 | 第17-18页 |
(一) 分科教授 | 第17页 |
(二) 角色冲突 | 第17-18页 |
(三) 知识权威 | 第18页 |
(四) 重间接经验 | 第18页 |
(五) 重学习结果 | 第18页 |
四、 教师角色的新内涵 | 第18-20页 |
(一) 林格伦的教师角色观 | 第18-19页 |
(二) 国内学者的教师角色观 | 第19-20页 |
第三部分 当前教师角色失当、素质缺失及其原因和危害 | 第20-29页 |
一、 当前教师角色的失当 | 第20-22页 |
(一) 教师是“教书匠” | 第20页 |
(二) 教师是谋生的职业 | 第20页 |
(三) 教师是学生的主宰者 | 第20-21页 |
(四) 教师是学生的惩罚者 | 第21页 |
(五) 教师是学校的雇佣者 | 第21-22页 |
二、 当前教师素质的缺失 | 第22-23页 |
(一) 教师缺乏应有的师德 | 第22页 |
(二) 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不高 | 第22页 |
(三) 教师心理素质令人忧虑 | 第22-23页 |
三、 当前教师角色失当及素质缺失的原因 | 第23-26页 |
(一) 社会环境的冲击 | 第23页 |
(二) 教师认知的偏差 | 第23-25页 |
(三) 教师本身的角色模糊,缺乏良好的师德 | 第25页 |
(四)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超负荷 | 第25-26页 |
(五) 学校道德建设滞后,教育管理松懈 | 第26页 |
四、 教师角色失当及素质缺失的危害 | 第26-29页 |
(一) 损坏人民教师的整体形象,降低其社会地位 | 第26页 |
(二) “教书匠”的角色阻碍着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 | 第26-27页 |
(三) 教师的角色失当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 第27页 |
(四) 教师角色失当及素质缺失危害学生的发展 | 第27页 |
(五) 惩罚学生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师生关系 | 第27-29页 |
第四部分 教师角色多样化及素质的思考 | 第29-42页 |
一、 增强教师的角色意识 | 第29-30页 |
(一) 角色认知 | 第29-30页 |
(二) 角色体验 | 第30页 |
(三) 角色期待 | 第30页 |
二、 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 | 第30-32页 |
(一) 现代教师角色转换的必然趋势 | 第30-31页 |
(二) 国内学者对现代教师角色转换的分析 | 第31页 |
(三) 作者对现代教师角色转换的分析 | 第31-32页 |
三、 教师角色与教师素质 | 第32-33页 |
(一) 素质与教师素质 | 第32页 |
(二) 教师角色与教师素质的关系 | 第32-33页 |
四、 现代教师应该承担的角色及拥有的素质 | 第33-36页 |
(一) “学生的楷模”的角色要求教师具有社会道德素养 | 第33页 |
(二) “家长代理人”的角色要求教师具有责任感和爱心 | 第33-34页 |
(三)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 第34页 |
(四) “组织管理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技巧 | 第34页 |
(五) “心理临床医生”的角色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诊断治疗技巧 | 第34-35页 |
(六) “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的角色要求教师具有民主意识和平等精神 | 第35页 |
(七) “教育教学研究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具有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 第35页 |
(八) “创新的激励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具有不拘一格育人才的意识和能力 | 第35-36页 |
五、 教师的多种素质及提高途径 | 第36-42页 |
(一) 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 第36-37页 |
(二) 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素质 | 第37页 |
(三) 教师的科学文化和教学业务素质 | 第37-38页 |
(四) 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质 | 第38-39页 |
(五)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素质 | 第39-40页 |
(六) 教师的身心素质 | 第40-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