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论文--钻井机械设备论文--钻头、钻具与工具论文

筒式网钻井筛工作理论研究

1 绪论第1-20页
 1.1 钻井液固相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第10-11页
 1.2 钻井液振动筛的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筛箱运动轨迹的研究第11-14页
  1.2.2 钻井液振动筛筛分机理研究第14-15页
  1.2.3 筛网的研究第15-16页
  1.2.4 钻井振动筛的设计方法研究第16页
 1.3 钻井液振动筛研究的新趋势第16-17页
  1.3.1 特殊运动轨迹钻井液振动筛的研制第16-17页
  1.3.2 新型筛网及筛分机理的研究第17页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第17-20页
2 自同步平动椭圆振动筛的工作理论第20-47页
 2.1 双轴自同步平动椭圆振动筛的工作理论第20-30页
  2.1.1 双轴平动椭圆振动筛的自同步理论第20-28页
   2.1.1.1 双轴平动椭圆振动筛自同步条件第20-25页
   2.1.1.2 双轴椭圆振动系统的稳定运转条件第25-28页
  2.1.2 双轴自同步平动椭圆振动筛的力心理论第28-29页
  2.1.3 双轴自同步平动椭圆振动筛的设计第29-30页
 2.2 不等质径积同向回转自同步振动筛的同步理论第30-34页
  2.2.1 系统运动分析第30-31页
  2.2.2 系统的自同步条件第31-33页
  2.2.3 系统的同步稳定运转条件第33-34页
  2.2.4 应用——双轴自同步圆振动筛第34页
 2.3 三轴自同步平动椭圆振动筛的工作理论第34-44页
  2.3.1 系统运动分析第35-37页
  2.3.2 自同步条件第37-41页
  2.3.3 自同步稳定条件第41-44页
  2.3.4 三轴自同步椭圆振动筛实现平动椭圆运动的条件第44页
 2.4 自同步平动椭圆振动筛的实验研究第44-47页
3 筒式筛网上干固相颗粒的运移规律第47-67页
 3.1 筒式网上固相颗粒的受力情况第47-49页
 3.2 筒式网上固相颗粒的相对滑动第49-55页
  3.2.1 切向相对滑动第49-52页
  3.2.2 轴向相对滑动第52-53页
  3.2.3 颗粒的滑动运移速度第53-55页
 3.3 固相颗粒的抛掷运动第55-63页
  3.3.1 抛掷指数第56-59页
  3.3.2 颗粒抛掷运动方程第59-61页
  3.3.3 抛掷运动终止条件第61-62页
  3.3.4 颗粒的抛掷运移速度第62页
  3.3.5 筒式网的旋转角速度与颗粒的运移状态第62-63页
 3.4 固相颗粒运移计算示例和试验第63-67页
4 筒式筛网上钻井液的流动模型及求解第67-84页
 4.1 钻井液的轴向流动第67-70页
 4.2 钻井液的透筛流动第70-73页
 4.3 钻井液的周向流动第73-74页
 4.4 筒式网上钻井液流动的连续性方程第74-77页
 4.5 筒式网上钻井液流动模型第77页
 4.6 流动模型求解第77-84页
  4.6.1 流动模型的简化第77-78页
  4.6.2 流动模型的特征差分解法第78-81页
  4.6.3 特征差分方程第81-84页
5 筒式筛网非淹没区湿固相的运移模型第84-97页
 5.1 非淹没区固相的单颗粒运移模型第85-90页
  5.1.1 非淹没状态下颗粒的滑动运移第85-89页
   5.1.1.1 非淹没状态下颗粒的切向滑动第85-86页
   5.1.1.2 非淹没状态下颗粒的轴向滑动第86-87页
   5.1.1.3 非淹没状态下颗粒的滑动运移速度第87-88页
   5.1.1.4 非淹没状态下颗粒粘滞阻力的确定第88-89页
  5.1.2 非淹没区颗粒的抛掷运移第89-90页
   5.1.2.1 非淹没状态下颗粒的抛掷指数第89-90页
   5.1.2.2 非淹没状态下颗粒的抛掷运移速度第90页
 5.2 非淹没区颗粒群的运移模型第90-94页
  5.2.1 拟流体假设第91页
  5.2.2 拟流体的几个基本参数第91-92页
  5.2.3 非淹没状态的颗粒群运移模型第92-94页
 5.3 湿颗粒运移计算示例与试验第94-97页
6 淹没状态筒式筛网上的固相运移第97-103页
 6.1 基本假设第97-98页
 6.2 淹没状态下固相颗粒的抛掷运动第98-103页
  6.2.1 淹没状态下固相颗粒的起抛条件第98-100页
  6.2.2 淹没状态下颗粒起抛后在钻井液中的运移第100-103页
7 筒式筛网的处理能力研究第103-108页
 7.1 筒式筛网对纯钻井液的处理能力第103-104页
 7.2 筒式筛网对含屑钻井液的处理能力第104-105页
 7.3 筒式筛网固相载荷系数的确定第105-106页
 7.4 处理能力计算示例第106-108页
8 结论与建议第108-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附录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5-116页
附录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获授权的专利第116-117页
附录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快速以太网光纤收发器IST-100M-S/M的研制
下一篇:基于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的飞行仿真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