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品种的RAPD分析
| 1 前言 | 第1-13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 1.2 前人研究进展 | 第7-11页 | 
| 1.2.1 分子标记技术 | 第7-8页 | 
| 1.2.2 RAPD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 第8-11页 |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1-1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3-17页 | 
| 2.1 试验材料 | 第13-14页 | 
| 2.1.1 试材 | 第13页 | 
| 2.1.2 所用试剂及仪器 | 第13页 | 
| 2.1.3 溶液配制 | 第13-14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14-15页 | 
| 2.2.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14-15页 | 
| 2.2.2 基因组DNA的测定及贮存 | 第15页 | 
| 2.3 RAPD扩增 | 第15-16页 | 
| 2.4 扩增产物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 2.4.1 DNA扩增带的统计 | 第16页 | 
| 2.4.2 分子量的计算 | 第16页 | 
| 2.4.3 遗传多样性的数据处理 | 第16页 | 
| 2.4.4 鉴别效率的计算 | 第16-1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37页 | 
| 3.1 DNA提取及RAPD反应条件优化 | 第17-19页 | 
| 3.1.1 DNA提取的定量 | 第17页 | 
| 3.1.2 杏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7-19页 | 
| 3.2 引物的筛选 | 第19-23页 | 
| 3.2.1 采用的试材 | 第19页 | 
| 3.2.2 RAPD引物的筛选结果 | 第19-23页 | 
| 3.3 杏品种的RAPD分析结果 | 第23-28页 | 
| 3.4 用RAPD进行品种的鉴别 | 第28-35页 | 
| 3.4.1 不同杏品种的特异谱带 | 第28-29页 | 
| 3.4.2 不同杏品种的DNA指纹 | 第29-35页 | 
| 3.5 聚类分析 | 第35-37页 | 
| 4 讨论 | 第37-40页 | 
| 4.1 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 4.2 关于RAPD扩增反应 | 第38-39页 | 
| 4.3 关于RAPD标记与品种鉴定 | 第39页 | 
| 4.4 关于杏品种的聚类分析 | 第39-40页 | 
| 5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 英文摘要 | 第4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