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6-16页 |
1 花卉作物的遗传转化与再生体系研究 | 第6-7页 |
2 类黄酮与花色 | 第7-10页 |
2.1 花色素的种类及功能 | 第8页 |
2.2 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 | 第8-10页 |
3 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分离 | 第10-11页 |
3.1 结构基因的分离与克隆 | 第10-11页 |
3.2 调节基因的分离与克隆 | 第11页 |
4 修饰花色的策略 | 第11-12页 |
4.1 引入新基因或通过基因修饰以改变花色 | 第11-12页 |
4.2 通过抑制基因活性改变花色 | 第12页 |
4.3 导入调节基因而改变花色 | 第12页 |
4.4 有义RNA技术(也称共抑制法)改变花色 | 第12页 |
5 蓝色花卉的分子育种 | 第12-13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13-14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8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第16-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6-25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16页 |
1.1.1 材料 | 第16页 |
1.1.2 菌种及质粒 | 第16页 |
1.1.3 生化试剂 | 第16页 |
1.2 方法 | 第16-25页 |
1.2.1 矮牵牛(紫蓝色品系)总DNA的提取 | 第16-18页 |
1.2.2 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18页 |
1.2.3 PCR扩增 | 第18-19页 |
1.2.4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19-20页 |
1.2.5 目的片段的克隆 | 第20-25页 |
1.2.6 DNA序列分析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45页 |
2.1 矮牵牛总DNA的提取 | 第25页 |
2.2 Hf1、Hf2基因的PCR扩增 | 第25-26页 |
2.3 目的DNA片段的回收与克隆 | 第26-28页 |
2.4 序列分析 | 第28-45页 |
第三章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5-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8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45页 |
1.1.1 菌种和质粒 | 第45页 |
1.1.2 试剂 | 第45页 |
1.2 方法 | 第45-48页 |
1.2.1 中间载体pC3301-PGN的构建 | 第45-47页 |
1.2.2 pC3301-Hf2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第四章 农杆菌EHA105介导的矮牵牛遗传转化 | 第52-6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8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52页 |
1.1.1 植物材料 | 第52页 |
1.1.2 菌种及质粒 | 第52页 |
1.1.3 生化试剂 | 第52页 |
1.1.4 培养基 | 第52页 |
1.2 方法 | 第52-58页 |
1.2.1 矮牵牛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 第52-53页 |
1.2.2 PPT梯度预实验 | 第53页 |
1.2.3 三亲交配法将pC3301-Hf2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 | 第53-56页 |
1.2.4 农杆菌叶盘法转化 | 第56-57页 |
1.2.5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57页 |
1.2.6 转基因植株盆栽鉴定 | 第57-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7页 |
2.1 矮牵牛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 第58-60页 |
2.2 外植体对PPT的敏感性 | 第60-62页 |
2.2.1 矮牵牛叶盘分化出芽PPT梯度试验 | 第60-61页 |
2.2.2 矮牵牛植株生根PPT梯度试验 | 第61-62页 |
2.3 三亲交配法将重组质粒pC3301-Hf2导入农杆菌EHAI05 | 第62-63页 |
2.4 农杆菌叶盘法转化 | 第63-66页 |
2.5 转基因矮牵牛植株的盆栽观察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8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68-70页 |
1 F3′,5′H基因的全序列分析 | 第68页 |
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化矮牵牛的研究 | 第68-69页 |
3 关于转化植株的检测 | 第69页 |
4 关于假转化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缩写词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