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符号说明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旋转床的技术发展 | 第12-29页 |
2.1 关于旋转床的基本计算 | 第12页 |
2.2 旋转床的流体力学研究 | 第12-22页 |
2.2.1 气相压降 | 第12-13页 |
2.2.2 液泛 | 第13-14页 |
2.2.3 旋转床持液量 | 第14-15页 |
2.2.4 液相的停留时间分布 | 第15-16页 |
2.2.5 液膜厚度 | 第16-17页 |
2.2.6 液体在填料中的流动形态 | 第17-18页 |
2.2.7 液滴直径 | 第18-19页 |
2.2.8 液体在填料中的不均匀分布 | 第19-22页 |
2.3 旋转床的传质特性 | 第22-26页 |
2.3.1 液膜控制传质过程 | 第22-23页 |
2.3.2 气膜控制传质过程 | 第23-24页 |
2.3.3 端效应区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2.4 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2.4.1 聚合物脱单体 | 第26页 |
2.4.2 气体吸收与解吸 | 第26页 |
2.4.3 除尘 | 第26页 |
2.4.4 生物化工 | 第26页 |
2.4.5 精馏 | 第26-27页 |
2.4.6 最成功的工业应用举例 | 第27页 |
2.5 与本课题研究领域相关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2.5.1 相关的成果 | 第27页 |
2.5.2 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2.6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8-29页 |
2.6.1 目的 | 第28页 |
2.6.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填料内支撑对旋转床气膜控制传质特性的影响 | 第29-53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29-35页 |
3.1.1 简介 | 第29-30页 |
3.1.2 实验流程及说明 | 第30-31页 |
3.1.3 分析流程及方法 | 第31-32页 |
3.1.4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32-33页 |
3.1.5 实验设计 | 第33-35页 |
3.2 实验数据的初步处理与结果 | 第35-53页 |
3.2.1 物性数据 | 第35-36页 |
3.2.2 数据的初步处理 | 第36-38页 |
3.2.3 实验结果 | 第38-53页 |
3.2.3.1 无内支撑时操作条件对旋转床传质特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3.2 有内支撑时操作条件对旋转床气膜控制传质特性的影响 | 第39-48页 |
3.2.3.3 内支撑开孔率对旋转床传质的影响 | 第48-50页 |
3.2.3.4 同一开孔率下内支撑的放置位置对传质特性的影响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准数关联 | 第53-69页 |
4.1 基本分析 | 第53-54页 |
4.1.1 液滴直径 | 第53-54页 |
4.1.2 液膜厚度 | 第54页 |
4.1.3 液体在旋转床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 第54页 |
4.2 操作条件对旋转床的传质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1 转速对传质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2 液体流量对传质的影响 | 第55页 |
4.2.3 气量、汽液比对传质的影响 | 第55页 |
4.3 内支撑对传质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 传质系数的无因次关联 | 第56-60页 |
4.5 多元线性回归显著性检验 | 第60-62页 |
4.5.1 F统计 | 第60-61页 |
4.5.2 T统计 | 第61-62页 |
4.6 实验结果与回归结果的对比 | 第62-68页 |
4.6.1 部分实验结果与回归结果的对比 | 第62-68页 |
4.7 误差分析 | 第68页 |
4.8 其它避免实验误差的方法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9-70页 |
5.1 无内支撑时的传质 | 第69页 |
5.2 内支撑对传质的影响 | 第69页 |
5.3 传质系数的无因次关联式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表 | 第7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硕士期间已发表或接收的论文目录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