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2 我国体育思想对立的实质与表现 | 第11-17页 |
2.1 对立的实质是科学与人文思想的割裂 | 第11-13页 |
2.1.1 理性主义对“科学”理解的绝对化 | 第11-12页 |
2.1.2 人本主义对“人文”理解的狭隘化 | 第12-13页 |
2.2 对立的表现 | 第13-17页 |
2.2.1 对体育基本问题认识的对立 | 第14-15页 |
2.2.2 在“体育观”流派上的对立 | 第15-17页 |
3 “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在体育观中的整合趋势 | 第17-23页 |
3.1 整合的思想基础 | 第17-19页 |
3.1.1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需要“人文”导向 | 第17-18页 |
3.1.2 现代“人文”内涵离不开科学精神与科学实践 | 第18-19页 |
3.2 整合的内在动力 | 第19-23页 |
3.2.1 体育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特性 | 第20-21页 |
3.2.2 现实要求全面把握体育的本体 | 第21-23页 |
4 “科学-人文”整合体育观的理论框架 | 第23-44页 |
4.1 体育目的促进个性发展论 | 第23-28页 |
4.1.1 个性与个性化体育的特征 | 第23-25页 |
4.1.2 体育促进个性发展的内涵 | 第25-26页 |
4.1.3 体育促进个性发展的途径 | 第26-28页 |
4.2 体育过程主体际交往论 | 第28-34页 |
4.2.1 人不能合理地充当体育客体 | 第29-30页 |
4.2.2 体育过程主体观的哲学基础 | 第30-31页 |
4.2.3 体育是一种主体际交往活动 | 第31-34页 |
4.3 体育认知生态论 | 第34-44页 |
4.3.1 我国体育认知的轨迹 | 第34-36页 |
4.3.2 体育生态论的提出 | 第36-39页 |
4.3.3 体育生态系统的成分 | 第39-42页 |
4.3.4 提出体育生态论的意义 | 第42-44页 |
5 “科学-人文”整合体育观对学校体育的启示 | 第44-56页 |
5.1 积极推进学校体育组织实施的“一体化”构想 | 第44-47页 |
5.1.1 我国学校体育组织实施的弊端 | 第44-45页 |
5.1.2 “一体化”的内涵 | 第45-47页 |
5.2 体育学习评价应体现“科学-人文”整合理念 | 第47-50页 |
5.2.1 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 第48页 |
5.2.2 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与相互合作 | 第48-49页 |
5.2.3 强调评价中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 | 第49页 |
5.2.4 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性 | 第49-50页 |
5.3 体育课程开发的“学校本位”思路 | 第50-56页 |
5.3.1 我国体育课程开发的“国家本位”性 | 第51-52页 |
5.3.2 “学校本位”课程的产生及意义 | 第52-53页 |
5.3.3 体育课程的“学校本位”开发思路 | 第53-56页 |
6 基本结论与问题讨论 | 第56-60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56-57页 |
6.1.1 我国体育思想的对立具有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 第56页 |
6.1.2 “科学-人文”整合体育观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56页 |
6.1.3 “目的论”和“过程论”是“整合体育观”的局部体现 | 第56-57页 |
6.1.4 “生态认知论”对体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第57页 |
6.1.5 我国学校体育应注入更多的“人文”因素 | 第57页 |
6.2 问题与讨论 | 第57-60页 |
6.2.1 “促进个性发展”与 “增强体质”的关系 | 第57-58页 |
6.2.2 “促进个性发展”与“娱乐”的关系 | 第58页 |
6.2.3 “促进个性发展”与“增进健康”的关系 | 第58页 |
6.2.4 “体育认知生态论”与体育相关学科的关系 | 第58-59页 |
6.2.5 校本体育课程开发与我国学校教育体制转轨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