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材论文

中国叶下珠属(Phyllanthus)植物的生药学及民族药学研究

鸣谢第1-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英文摘要第11-13页
绪论第13-16页
Ⅰ.中国叶下珠属植物(phyllanthus)的地理分布学研究第16-42页
 前言第16-17页
 一、国产叶下珠属植物亚属的地理分布学第17-19页
 二、国产叶下珠属植物种的地理分布特征第19-29页
  (一) 叶下珠属有关种在我国的分布第19-26页
  (二) 叶下珠属有关特有种在我国的分布第26页
  (三) 关于种和特有种分布格局的讨论第26-29页
 三、地理分布区和种的分布格局的双重聚类分析第29-31页
 四、国产叶下珠属植物分布区环境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第31-36页
 五、结论第36-39页
 六、研究方法第39-40页
 七、参考文献第40-42页
Ⅱ.中国叶下珠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及其生药学意义第42-62页
 前言第42页
 一、研究材料及方法第42-43页
 二、对有关花粉型的定义和花粉型检索体系的建立第43-50页
 三、叶下珠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及其生药鉴定学意义第50-61页
 四、参考文献第61-62页
Ⅲ.中国叶下珠属植物种皮的微观结构及生药学意义第62-75页
 前言第62页
 一、研究材料及方法第62-63页
 二、对种皮雕纹类型的定义和描述第63-65页
 三、关于叶下珠属植物种皮雕纹类型形态分化趋势的讨论第65-66页
 四、叶下珠属植物的种皮雕纹特征与该属药用植物的生药学鉴定和分类学第66-74页
 五、参考文献第74-75页
Ⅳ.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的种下变异分析第75-88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75-76页
 二、研究材料及方法第76-79页
 三、种下变异分析第79-86页
  Ⅰ、种下变异的形态学依据第79-83页
  Ⅱ、种下变异的数量分析第83-86页
 四、关于叶下珠的种下变异分析之结论第86-87页
 五、参考文献第87-88页
Ⅴ.中国叶下珠属植物的新分类群第88-95页
 1.假刺果叶下珠(新种)第88-90页
 2.紫花假刺果叶下珠(新变种)第90页
 3.刺梗刺果叶下珠(新变种)第90页
 4.光果叶下珠(新变种)第90-95页
Ⅵ.中国叶下珠属植物的数量分类学研究第95-116页
 前言第95页
 一、研究范畴的确定及聚类的认识论基础第95-96页
 二、对特征变量的定义第96-103页
 三、对性状的聚类分析(R-Analysis)第103-107页
 四、对类群的聚类分析(Q-Analysis)第107-112页
 五、结果讨论第112-114页
 六、材料与方法介绍第114-115页
 七、参考文献第115-116页
Ⅶ.叶下珠属重要药材余甘子果实微量元素的化学生态学研究第116-131页
 前言第116-117页
 一、不同产区余甘子果实中Se,Ge等生命元素的分布状况研究第117-122页
 二、生态学因素(土壤含硒量、土壤类型、分布区水的化学特征、分布区硒的生态景观)对余甘子果实中微量元素分布及含量的影响第122-128页
 三、结论及讨论第128-129页
 四、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第129-130页
 五、参考文献第130-131页
Ⅷ.叶下珠属的民族药学研究第131-167页
 前言第131-132页
 一、叶下珠属植物在我国的传统药物学应用第132-140页
 二、余甘子和叶下珠的比较民族药物学研究第140-159页
  Ⅰ、余甘子(P.emblica)的跨文化比较传统药物学研究第140-152页
   (一) 研究方法论第144-146页
   (二) 对余甘子药用功能的跨文化比较——R—分析第146-147页
   (三) 22个传统药物体系针对余甘子42种药用功能的Q—分析第147-150页
   (四) 参与余甘子传统药物使用的22个国家或地区传统药物体系针对与这些国家或地区有关的8种文化系列的分析第150-151页
   (五) 关于余甘子民族药物研究之结论第151-152页
  Ⅱ、叶下珠(P.urinaria)的跨文化比较传统药物学研究第152-159页
   (一) 方法论第153页
   (二) 关于叶下珠传统药用功能的R—分析第153页
   (三) 关于叶下珠传统药物学应用的地域性特点研究第153-159页
 三、关于民族药物学研究中若干新概念及新理论的提出第159-166页
  (一) 传统药物文化(CEM)第159-160页
  (二) 传统药物文化的地缘特征和生态学特征第160-164页
  (三) 有关传统药物文化形成和传播的理论第164-166页
   (1) 独立发生说第164-165页
   (2) 文化辐射说第165-166页
 四、参考文献第166-167页
Ⅸ.国产叶下珠属植物中具有抗肿瘤应用前景的木脂素类化合物的药物化学及抗肿瘤药理的初步研究第167-175页
 前言第167-168页
 Ⅰ、叶下珠A(Phyllanthus A)中具有抗肿瘤应用前景的木脂素类化合物的药物化学初步研究第168-172页
  一、叶下珠A(Phyllanthus A)中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第168-169页
  二、与叶下珠A有关的2,3-naphthalid-type木脂素的结构特点及光谱学特征第169-170页
  三、叶下珠A中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170-171页
  四、叶下珠A(Phyllanthus A)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的发现及其抗癌、抗肿瘤药理学意义第171-172页
 Ⅱ、国产叶下珠属植物Phyllanthus A和Phyllanthus B乙醇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人类肿瘤瘤株U-937,RaJi和HL-60的作用研究第172-174页
 Ⅲ、参考文献第174-175页
Ⅹ.个人简历第175-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苦苣苔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及化学系统学初探
下一篇:管线钢水下焊接粗晶区沉淀物和韧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