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本文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18-19页 |
·本文的目标 | 第18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本文的框架 | 第18-19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社会弱势群体概述 | 第20-26页 |
·社会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社会弱势群体的分类 | 第22-24页 |
·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权利视角下的社会弱势群体 | 第26-35页 |
·我国现行法律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 | 第26-28页 |
·普通法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 | 第26-27页 |
·特别法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 | 第27-28页 |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权利分配不公平 | 第28-30页 |
·权利平等实现上存在障碍 | 第30-31页 |
·权利缺乏救济 | 第31-32页 |
·权利保护是弱势群体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 | 第32-35页 |
·权利作为保护弱势群体的一种方式的必要性 | 第32页 |
·权利作为保护弱势群体的一种方式的可行性 | 第32-33页 |
·权利作为保护弱势群体的一种方式的优势性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以人为本——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理论基石 | 第35-53页 |
·以人为本的解读 | 第35-40页 |
·“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 | 第35-37页 |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37-39页 |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 第39-40页 |
·“民本”和人本主义包含着关爱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思想 | 第40-42页 |
·中国的“以民为本”蕴含着丰富的保护弱势群体的思想 | 第40-41页 |
·西方人本主义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思想 | 第41-42页 |
·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保护弱势群体的理论基础 | 第42-46页 |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核心价值 | 第42-43页 |
·以人为本是对贫困功能论、个人责任论、改革代价论、生存竞争论的否定和纠偏 | 第43-46页 |
·以人为本是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价值选择的标准 | 第46-53页 |
·以人为本要求在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上更加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 | 第46-47页 |
·以人为本要求在效率与公平上在现阶段应更加注重公平原则 | 第47-50页 |
·以人为本要求在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上坚持正义原则 | 第50-53页 |
第五章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制度 | 第53-63页 |
·以生存权为本,完善保障性的法律制度——以人为本的初级要求 | 第53-58页 |
·生存权的涵义 | 第53-54页 |
·生存权是弱势群体最迫切需要保障的权利 | 第54-55页 |
·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与义务主体的责任 | 第55-56页 |
·与生存权相关的弱势群体权利及其保障 | 第56-58页 |
·以发展权为本,完善发展性的法律制度——以人为本的高级要求 | 第58-63页 |
·发展权的涵义 | 第58-59页 |
·发展权对于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 | 第59-60页 |
·与弱势群体发展权相关的权利及其保障 | 第60-63页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