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我国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建构与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归的审思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8页
文献综述第18页
一、主导价值观的哲学解读第18-32页
 (一) 对“价值观”的厘定第18-25页
  1. 价值观的本质第18-21页
  2. 价值观的特征第21-22页
  3. 价值观的表现形态第22-24页
  4. 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的关系第24-25页
 (二) 从全部价值体系中脱颖而出的社会主导价值观第25-29页
  1. 价值观体系结构的简要解剖第25-26页
  2. 主导价值观的内涵及其成立的条件与范围第26-28页
  3. 主导价值观的功能第28-29页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主导价值观第29-32页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当下的主导价值观第30-31页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含义第31页
  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第31-32页
二、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审视第32-49页
 (一) 从爱国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看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历史变迁第32-37页
  1. 爱国主义价值观第32-34页
  2. 集体主义价值观第34-36页
  3. 社会主义价值观第36-37页
 (二)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和特点第37-42页
  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表现第37-39页
  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特点第39-42页
 (三)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特点的形成原因分析第42-46页
  1.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带来价值观念的跳跃式变化第42-43页
  2. 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是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弱化的催化剂第43-44页
  3. 社会结构的变动,是大学生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原因第44-45页
  4. 当代大学生自身人格的独立化趋势,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内在原因第45页
  5. 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弱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对主导价值观的偏离第45-46页
 (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尺审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第46-49页
  1. 精神支撑的断裂导致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价值淡漠第46-47页
  2. 认识和理解的不足与偏差导致社会主义信念的价值迷失第47页
  3. 个人主义的过度张扬和蔓延导致对集体主义原则的价值偏离第47-48页
  4. 工具主义的盛行导致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混沌第48-49页
三、我国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构建第49-62页
 (一)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主导价值观的意义第49-53页
  1. 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主导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第49-50页
  2. 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主导价值观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内在需要第50-51页
  3. 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主导价值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刻体现第51-52页
  4. 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主导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考第52-53页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构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依据第53-58页
  1. 马克思主义是建构大学生价值观的指导思想第53-54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构大学生价值观的精神支柱第54-55页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建构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准绳第55-56页
  4. 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构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在动力第56-57页
  5.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构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需要第57-58页
 (三) 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建构的主要方面第58-62页
  1. 理性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育第58-59页
  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的内化第59-60页
  3. 现代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激扬第60-62页
四、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和机制的创新第62-74页
 (一) 何谓价值观教育第62-63页
 (二) 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的途径第63-68页
  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第63-64页
  2. 贯彻全员德育理念,形成“齐抓共管”合力第64-65页
  3. 培育健康大学精神,锻造优秀校园文化第65-66页
  4.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有效利用榜样示范作用第66-67页
  5. 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不断探索和挖掘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第67-68页
 (三) 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的机制创新第68-74页
  1. 民族特征、实践特色和时代特点为背景的教育理念创新第68-70页
  2. 事实教育与体验教育为基础的教育形式创新第70-71页
  3. 隐性教育与自我教育为轴线的教育方法创新第71-72页
  4. 环境优化与环境净化为依托的教育环境创新第72-73页
  5. 价值追求与价值实现途径为根本的教育内容创新第73-74页
结语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实现路径
下一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研究生奖助制度研究--以A大学和B大学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