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贸易水平高低的相关因素 | 第14-21页 |
一、贸易水平高低的宏观层面──制度与贸易 | 第14-15页 |
二、贸易水平高低的中观层面──产业与贸易 | 第15-17页 |
三、贸易水平高低的微观层面──产品与贸易 | 第17-21页 |
第三节 有关贸易水平的说明 | 第21-24页 |
一、贸易水平 | 第21-22页 |
二、贸易水平、对外贸易结构和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系 | 第22-23页 |
三、贸易水平分析的进一步界定 | 第23-24页 |
第四节 论文写作思路、文章框架和创新点 | 第24-27页 |
一、本文的写作思路和框架 | 第24-25页 |
二、难点、可能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二省一市”外贸水平概况 | 第27-38页 |
第一节 “二省一市”外贸整体概况 | 第27-34页 |
一、对外贸易发展总量分析 | 第27-28页 |
二、对外贸易发展特点 | 第28-34页 |
第二节 “二省一市”外贸动态状况 | 第34-36页 |
一、“二省一市”各地的贸易概况 | 第34-35页 |
二、“二省一市”外贸发展异同点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地区贸易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9页 |
第一节 制度因素指标 | 第38-40页 |
一、经济开放度 | 第39页 |
二、出口主体中非国有成分比例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产品盈利指标 | 第40-44页 |
一、出口商品技术水平 | 第40-43页 |
二、盈利能力的变动──贸易条件变动 | 第43-44页 |
第三节 产品风险指标 | 第44-47页 |
一、出口商品分散度 | 第45-46页 |
二、出口市场分散度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影响地区贸易水平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 第49-57页 |
第一节 地区制度水平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1页 |
一、开放度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二、出口主体构成影响因素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地区出口盈利能力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4页 |
一、技术水平影响因素及作用途径 | 第51-53页 |
二、贸易条件变动影响因素及作用途径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地区出口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5页 |
一、商品集中度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二、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长三角“二省一市”贸易水平的实证分析 | 第57-69页 |
第一节 数据说明及基本计算结果 | 第57-60页 |
一、数据说明 | 第57-58页 |
二、基本结果 | 第58-60页 |
第二节 “二省一市”贸易水平分析 | 第60-65页 |
一、“二省一市”贸易水平状况 | 第60-63页 |
二、“二省一市”贸易水平比较分析 | 第63-65页 |
第三节 “二省一市”同其他地区贸易水平的比较 | 第65-67页 |
一、同全国水平的比较 | 第65-66页 |
二、同山东、广东的比较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二省一市”实现贸易水平升级的对策建议 | 第69-75页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69-70页 |
一、“二省一市”贸易水平评价 | 第69页 |
二、存在问题 | 第69-70页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70-73页 |
一、推进制度改革,提高制度质量 | 第70页 |
二、提高对外资的甄别,加强外资的正向效应 | 第70-71页 |
三、深化改革,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 | 第71页 |
四、加强私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 第71-73页 |
五、加强对外关系的建设和维护 | 第73页 |
第三节 不足和今后研究方向 | 第73-75页 |
一、文中不足之处 | 第73页 |
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一 “二省一市”主要出口市场整理表 | 第79-80页 |
附录二 2002-2006年世界商品HS四位编码技术指标计算值TC_j | 第80-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