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的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第7-10页 |
·工作原理 | 第7-8页 |
·特点 | 第8-10页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 第10-11页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页 |
·燃气轮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 第11-14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燃机控制系统MARK VI | 第15-35页 |
·MARK VI控制系统的配置 | 第15-21页 |
·人机界面HMI | 第16页 |
·控制模块 | 第16-20页 |
·数据网络 | 第20-21页 |
·燃机控制系统MARK VI的三冗余(TMR)结构 | 第21-24页 |
·三冗余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三冗余系统的结构 | 第22-23页 |
·三冗余的操作 | 第23-24页 |
·燃机控制系统MARK VI的输入与输出的表决机制 | 第24-29页 |
·输入表决 | 第24-27页 |
·输出表决 | 第27-29页 |
·MARK VI的时间同步的设置 | 第29-35页 |
·MARK VI的时间同步的作用 | 第29-30页 |
·MARK VI的时间同步的工作过程 | 第30-31页 |
·NTP的工作方式 | 第31-35页 |
第三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DCS控制系统 | 第35-45页 |
·DCS概述 | 第35页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DCS的功能和要求 | 第35-36页 |
·OVATION DCS控制系统 | 第36-45页 |
·OVATION分散控制系统的网络构成 | 第37-39页 |
·OVATION分散控制系统的主要的硬件设备 | 第39-43页 |
·OVATION分散控制系统的软件配置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联合循环控制系统在电厂中的设计与应用 | 第45-65页 |
·镇海电厂S109FA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工程概况 | 第45-46页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的设计 | 第46-48页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控制系统的控制范围与功能的分析 | 第46页 |
·控制方案的设计 | 第46-48页 |
·镇海电厂S109FA联合循环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第48-50页 |
·镇海电厂S109FA联合循环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 | 第50-51页 |
·MARK VI与DCS的通讯设计 | 第51-56页 |
·通讯接口的设计要求 | 第51-52页 |
·MARK VI与DCS的通讯方式 | 第52-53页 |
·OVATION系统与其它系统的接口 | 第53页 |
·MARK VI与OVATION的通讯的具体实现 | 第53-54页 |
·MARK VI与OVATION的通讯配置 | 第54-56页 |
·MARK VI与OVATION DCS的通讯的特点 | 第56页 |
·MARK VI与OVATION的硬接线信息交换方式的设计 | 第56-58页 |
·从OVATION到MARKVI的开关量信号的设计 | 第56-57页 |
·从MARK VI到OVATION的开关量信号的设计 | 第57-58页 |
·从OVATION到MARK VI的模拟量信号的设计 | 第58页 |
·从MARK VI到OVATION的模拟量信号的设计 | 第58页 |
·燃机MARK VI和汽机MARK VI之间硬接线信息交换方式的设计 | 第58-59页 |
·从燃机MARK VI到汽机MARK VI的主要信号设计 | 第58-59页 |
·从汽机MARKVI到燃机MARKVI的主要信号设计 | 第59页 |
·镇海电厂S109FA燃机LS2100静态变频启动系统设计 | 第59-63页 |
·LS2100静态变频启动系统的配置方案 | 第59-60页 |
·LS2100静态变频启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60-62页 |
·LS2100静态变频启动系统的保护功能 | 第62-63页 |
·镇海电厂S109FA燃机EX2100励磁系统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控制系统调试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探讨 | 第65-70页 |
·MARK VI与OVATION的通讯故障 | 第65-68页 |
·MARK VI与OVATION的通讯故障现象 | 第65页 |
·MARK VI与OVATION的通讯故障原因分析 | 第65-67页 |
·MARK VI与OVATION的通讯故障解决方案 | 第67-68页 |
·LS2100静态变频启动系统的问题 | 第68-69页 |
·EX2100励磁控制系统的问题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