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配电网规划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我国城区配电网现状 | 第8-10页 |
·我国城区配电网的现状 | 第8页 |
·我国城区配电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10页 |
·配电网规划概述 | 第10-20页 |
·规划的基本思路 | 第10页 |
·城市配电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规划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 第11-13页 |
·城市配电网建设与改造的主要技术原则 | 第13-20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优化分区及负荷预测 | 第21-44页 |
·配电网的供电分区优化 | 第21-24页 |
·优化分区的必要性及其优点 | 第21页 |
·分区规划方法研究比较 | 第21-24页 |
·龙湾区配电网的分区优化 | 第24-26页 |
·龙湾区总体概况 | 第24-25页 |
·供电分区的划分 | 第25-26页 |
·负荷预测 | 第26-35页 |
·时间序列法 | 第26-27页 |
·回归分析法 | 第27-28页 |
·灰色系统法 | 第28-30页 |
·神经网络法 | 第30-31页 |
·专家系统法 | 第31-33页 |
·优选组合预测法 | 第33-34页 |
·空间负荷预测 | 第34-35页 |
·龙湾区的负荷预测 | 第35-44页 |
·负荷特性分析 | 第36-38页 |
·总电量与最大负荷预测 | 第38-41页 |
·预测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第三章 高压配电网负荷校核 | 第44-52页 |
·高压配网分析 | 第44-48页 |
·高压电网规模 | 第44-45页 |
·高压配电网系统运行状况分片分析 | 第45-48页 |
·高压配电网"十一五"建设规划 | 第48-49页 |
·规划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容载比较验 | 第49-51页 |
·110/35KV变电站接入分析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中压配电网的分析和规划 | 第52-74页 |
·中压配电网现状 | 第52-57页 |
·10KV线路概况(截至2006年10月) | 第52-55页 |
·10KV配变概况 | 第55-57页 |
·各供区接线模式的选择及规划思路 | 第57-64页 |
·电缆使用及架空线入地改造原则 | 第57-58页 |
·接线模式的选择 | 第58-63页 |
·龙湾区接线模式选择 | 第63页 |
·龙湾区中压配网发展规划思路 | 第63-64页 |
·2010年龙湾区中压配网分区规划方案 | 第64-71页 |
·龙湾新区 | 第64-65页 |
·中蒲状元片区 | 第65-67页 |
·扶贫开发区 | 第67-68页 |
·灵昆岛 | 第68页 |
·滨海片区 | 第68-69页 |
·海城片区 | 第69-70页 |
·规划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过渡年规划 | 第71-74页 |
·过渡方案思路 | 第71-72页 |
·过渡方案介绍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无功规划 | 第74-82页 |
·无功补偿的配置原则 | 第74-75页 |
·无功负荷的特点 | 第75-76页 |
·无功补偿方式 | 第76-79页 |
·2010年龙湾区所需无功补偿容量分析 | 第79-82页 |
第六章 规划结果分析 | 第82-93页 |
·可靠性分析 | 第82-88页 |
·可靠性评估的基本方法 | 第82-84页 |
·可靠性评估结果 | 第84-85页 |
·龙湾区供电可靠性规划结果 | 第85-86页 |
·配点网络线损分析 | 第86-87页 |
·规划结果比较 | 第87-88页 |
·投资评估 | 第88-93页 |
·建设投资估算 | 第88-89页 |
·项目财务评估 | 第89-92页 |
·评价结论 | 第92-93页 |
第七章 新的监测技术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 第93-96页 |
·DMS和配网自动化的推广应用 | 第93-94页 |
·负控系统终端 | 第93页 |
·配电综合测试仪 | 第93-94页 |
·配电综合测试仪与负控系统终端的异同及应用 | 第94-9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