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荀子与霍布斯比较研究学术史综述 | 第12-2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以往比较的问题领域 | 第13-20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缘起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荀子与霍布斯的“人论”认识基础 | 第21-59页 |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荀子 | 第21-33页 |
第二节 十六到十七世纪的英国与霍布斯 | 第33-54页 |
第三节 荀子与霍布斯相似的“人情”背景资源 | 第54-59页 |
第三章 荀子和霍布斯的“性恶论” | 第59-80页 |
第一节 人性概述 | 第59-71页 |
第二节 共同的“人性恶”认识 | 第71-77页 |
第三节 伦理与宗教在“性恶论”中的作用 | 第77-80页 |
第四章 “性恶论”对荀子、霍布斯社会政治观的基础性影响 | 第80-95页 |
第一节 荀子“性恶论”与社会秩序的内在逻辑关联 | 第80-85页 |
第二节 霍布斯“性恶论”与“自然法”社会秩序的同构展开 | 第85-88页 |
第三节 “礼教”与“理法”异同 | 第88-95页 |
第五章 互补的“性恶论”认识及思想整合意义 | 第95-107页 |
第一节 荀子“化性起伪”认识论意义及其局限 | 第95-100页 |
第二节 霍布斯“理法”论的价值与不足 | 第100-103页 |
第三节 “礼乐”与“理法”的价值共立与现代意义 | 第103-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英文作品 | 第107-111页 |
中文作品 | 第111-112页 |
匈文作品 | 第112-113页 |
后记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