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引言 | 第14-24页 |
一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两人伦理思想比较研究的可行性说明 | 第14-16页 |
二 “伦理思想”概念的厘定 | 第16-17页 |
三 国内外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研究概况 | 第17-24页 |
第一章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人性思想 | 第24-39页 |
第一节 什么是人性 | 第24-26页 |
一、人性是道德与本能的结合 | 第24-25页 |
二、人性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 | 第25-26页 |
第二节 荀况的人性思想 | 第26-29页 |
一、“人性恶,其善者伪也” | 第26-27页 |
二、“人不能无群” | 第27-28页 |
三、“凡以知人之性也”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人性思想 | 第29-32页 |
一、人性有善有恶论 | 第29-30页 |
二、“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 | 第30-31页 |
三、“人是惟一具有理性的动物” | 第31-32页 |
第四节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的比较 | 第32-39页 |
一、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人性论的相同点 | 第32-35页 |
二、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人性论的差异之处 | 第35-39页 |
第二章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个人伦理思想 | 第39-62页 |
第一节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 | 第39-51页 |
一、荀况的勇敢观 | 第39-40页 |
二、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 | 第40-41页 |
三、荀况与亚里士多德勇敢观的比较 | 第41-51页 |
第二节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节制思想 | 第51-62页 |
一、什么是节制 | 第51-52页 |
二、荀况的节制观 | 第52-56页 |
三、亚里士多德的节制观 | 第56-59页 |
四、荀况与亚里士多德节制思想的比较 | 第59-62页 |
第三章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家庭伦理思想 | 第62-73页 |
第一节 荀况的家庭伦理思想 | 第62-65页 |
一、夫妇关系 | 第62-63页 |
二、亲子关系 | 第63-64页 |
三、兄弟关系 | 第64-65页 |
四、主奴关系 | 第65页 |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家庭伦理思想 | 第65-69页 |
一、主奴关系 | 第65-66页 |
二、配偶关系 | 第66-67页 |
三、亲嗣关系 | 第67-68页 |
四、兄弟关系 | 第68-69页 |
第三节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家庭伦理思想的比较 | 第69-73页 |
一、荀况与亚里士多德家庭伦理思想的相同点 | 第69-70页 |
二、荀况与亚里士多德家庭伦理思想的不同点 | 第70-71页 |
三、家庭伦理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 第71-73页 |
第四章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社会伦理思想 | 第73-93页 |
第一节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 | 第73-80页 |
一、荀况“礼治”正义思想 | 第73-76页 |
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 | 第76-78页 |
三、荀况与亚里士多德正义思想的比较 | 第78-80页 |
四、正义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 第80页 |
第二节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交往伦理思想 | 第80-93页 |
一、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互爱思想 | 第80-86页 |
二、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礼敬思想 | 第86-93页 |
第五章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人格理想 | 第93-106页 |
第一节 荀况“至圣”的人格理想观 | 第93-97页 |
一、圣人理想 | 第93-95页 |
二、君子人格 | 第95-97页 |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至善”的人格理想观 | 第97-100页 |
一、“至善”型人格观 | 第97-99页 |
二、“大度”者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人格理想观的比较 | 第100-106页 |
一、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人格理想的相同点 | 第100-101页 |
二、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人格理想的不同 | 第101-104页 |
三、总结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想的实现途径 | 第106-112页 |
第一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 第106-108页 |
一、学校教育 | 第106页 |
二、家庭教育 | 第106-107页 |
三、社会教化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 第108-109页 |
第三节 荀况与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比较 | 第109-112页 |
一、荀况与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 第109-110页 |
二、荀况与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 第110-112页 |
结语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后记 | 第119-120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