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论 | 第8-10页 |
(一) 南宋辛派的界定 | 第8页 |
(二) 辛派词人与用典 | 第8-9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一章 南宋辛派词人运用《世说新语》典故总述 | 第10-35页 |
·使用频次相对较高的典故 | 第10-27页 |
·频次相对较高典故总表 | 第10-11页 |
·各典故的具体使用情况 | 第11-27页 |
·使用频次相对不高的典故列表 | 第27-33页 |
·使用刘孝标引注中的典故列表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南宋辛派词人使用《世说新语》典故的分类描述 | 第35-56页 |
·民族忧患意识 | 第35-40页 |
·"亡国之痛" | 第35-36页 |
·"庾公南楼" | 第36-37页 |
·"西山爽气" | 第37-38页 |
·"胸中丘壑" | 第38-39页 |
·"我辈情钟" | 第39-40页 |
·英雄使命意识 | 第40-43页 |
·"谢公风流" | 第40-42页 |
·"黑头公" | 第42-43页 |
·"金印如斗" | 第43页 |
·社会批判意识 | 第43-47页 |
·"张翰洒脱" | 第44-45页 |
·"酒浇块垒" | 第45页 |
·"中军书空" | 第45-46页 |
·"扇隔元规" | 第46-47页 |
·"挥麈清谈" | 第47页 |
·狂狷耿介的行为 | 第47-50页 |
·"竹林七贤" | 第47-48页 |
·"持杯擘蟹" | 第48-49页 |
·"刘伶病酒" | 第49-50页 |
·惺惺相惜的情怀 | 第50-52页 |
·"子猷种竹" | 第50-51页 |
·"横笛三弄" | 第51页 |
·"龙山落帽" | 第51-52页 |
·赞美人物风情 | 第52-56页 |
·"玉山将倾" | 第52-53页 |
·"山公倒载" | 第53页 |
·"谢女咏雪" | 第53-54页 |
·"芝兰玉树" | 第54-55页 |
·"何郎面白" | 第55-56页 |
第三章 辛派词人多用《世说新语》典故的原因 | 第56-68页 |
·两宋文化下《世说新语》的广泛传播 | 第56-58页 |
·《世说新语》在北宋 | 第56-57页 |
·《世说新语》在南宋 | 第57-58页 |
·南宋辛派词人自身因素 | 第58-63页 |
·词人自身的原因 | 第58-61页 |
·受辛弃疾的影响 | 第61-63页 |
·社会历史因素 | 第63-68页 |
·爱国情怀 | 第63-64页 |
·狂放之气 | 第64-66页 |
·生命悲情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南宋辛派词人运用《世说新语》典故的启示 | 第68-77页 |
·用典大师——辛弃疾 | 第68-74页 |
·稼轩词中《世说新语》典故的比重 | 第68-69页 |
·稼轩词中《世说新语》典故的内涵 | 第69-74页 |
·对辛派词人运用《世说新语》典故用法的分析 | 第74-75页 |
·按照典故内容分类 | 第74-75页 |
·按照用典形式分类 | 第75页 |
·南宋辛派词人运用《世说新语》典故的作用 | 第75-77页 |
·语言精练 字面新颖 | 第75-76页 |
·表意含蓄 发人深省 | 第76页 |
·增加文趣 文采斐然 | 第76-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