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学术资料补充的需要 | 第10-11页 |
·回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 第11页 |
·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 第1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3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文献述评 | 第14-17页 |
·回族认同 | 第14-15页 |
·城市回族社区 | 第15-17页 |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现代化理论 | 第17页 |
·文化变迁理论 | 第17-19页 |
·文化认同理论 | 第19-21页 |
3 南京散居回民传统文化认同现状 | 第21-25页 |
·南京回族渊源及发展 | 第21页 |
·南京市回民统计 | 第21-22页 |
·南京清真寺礼拜情况 | 第22-25页 |
4 桃园居社区回民传统文化认同现状 | 第25-44页 |
·桃园居社区概况 | 第25-27页 |
·地理人文情况 | 第25页 |
·初访桃园居 | 第25-26页 |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宗教信仰的外在表现 | 第27-32页 |
·宗教信仰基本情况 | 第27页 |
·五功情况 | 第27-31页 |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基督教信仰个案 | 第31-32页 |
·宗教信仰现状总结 | 第32页 |
·生活习俗 | 第32-37页 |
·婚俗 | 第33-35页 |
·丧葬习俗 | 第35页 |
·饮食禁忌 | 第35-36页 |
·节日习俗 | 第36-37页 |
·生活习俗情况总结 | 第37页 |
·家庭、亲族关系 | 第37-40页 |
·家庭结构 | 第37-38页 |
·家庭教育 | 第38页 |
·亲族关系 | 第38-40页 |
·家庭、亲族关系情况总结 | 第40页 |
·对社区现代化的认同 | 第40-42页 |
·对社区满意度的变化 | 第40-41页 |
·社区活动的参与度 | 第41页 |
·传统文化的新认识 | 第41-42页 |
·对社区现代化认同情况总结 | 第42页 |
·桃园居社区回民传统文化认同现状总结 | 第42-44页 |
5 城市散居回民传统文化认同弱化的原因分析 | 第44-53页 |
·外在因素——文化因素 | 第44-46页 |
·汉文化的强势涵化 | 第44页 |
·国民教育的普及 | 第44-45页 |
·宗教与政治改革等国家政策影响 | 第45-46页 |
·外在因素——环境变迁因素 | 第46-51页 |
·城市改、扩建带来的地缘空间变化与回族人口散居 | 第46-47页 |
·普遍的回汉通婚带来的血缘关系变化 | 第47-48页 |
·职业的多元化引起业缘关系的变化 | 第48-49页 |
·社区服务设施减少导致饮食、宗教生活不便 | 第49-50页 |
·家庭、社区宗教功能的弱化 | 第50-51页 |
·城市管理体制更新带来的组织结构变迁 | 第51页 |
·内在因素 | 第51-53页 |
·回族族教一体的分离 | 第51-52页 |
·信仰与民俗的分离 | 第52-53页 |
6 城市散居回民传统文化认同的重构与提升 | 第53-63页 |
·从盘根草格局到发菜式结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的困境 | 第53-54页 |
·重构与提升的内在动力——文化自觉 | 第54-55页 |
·民间基本设施的构建 | 第54-55页 |
·民间文化建设 | 第55页 |
·整合经济与文化 | 第55页 |
·加强回族传统文化教育 | 第55-58页 |
·家庭教育 | 第56-57页 |
·学校教育 | 第57页 |
·清真寺、社区教育 | 第57-58页 |
·流动穆斯林是传统文化认同重构与提升的新力量 | 第58-60页 |
·政府支持与社会工作介入 | 第60-63页 |
·政府支持并切实贯彻落实过程 | 第60-61页 |
·社会工作介入民族社区建设 | 第61-63页 |
7 结论与反思 | 第63-65页 |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反思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A | 第69-73页 |
附录B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