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旅客运输论文--旅客运输组织与管理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集散优化控制研究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引言第18-3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8-2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8-20页
        1.1.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21-32页
        1.2.1 车站乘客集散运动理论研究第21-26页
        1.2.2 车站集散设施的管理与运用第26-29页
        1.2.3 车站客流控制理论研究综述第29-31页
        1.2.4 现有研究不足第31-32页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图第32-36页
        1.3.1 研究目标第32页
        1.3.2 研究内容第32-33页
        1.3.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第33-36页
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集散优化控制基本框架第36-48页
    2.1 车站客流集散网络描述第36-41页
        2.1.1 基础设施层第36-37页
        2.1.2 客流组织层第37-40页
        2.1.3 导向服务层第40-41页
    2.2 车站客流集散优化控制第41-45页
        2.2.1 车站导向标识布设研究第42-43页
        2.2.2 车站集散客流控制研究第43-45页
    2.3 车站客流集散优化控制意义第45-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3 基于序化控制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导向标识布局设计第48-70页
    3.1 导向标识序化效能与乘客引导需求第48-52页
    3.2 导向标识与乘客的交互模型第52-55页
    3.3 导向标识系统布局模型第55-56页
    3.4 模型求解与验证第56-59页
        3.4.1 模型求解算法第56-57页
        3.4.2 模型验证方法第57-59页
    3.5 案例计算与结果分析第59-68页
        3.5.1 站台结构模型第60页
        3.5.2 模型参数设置第60-62页
        3.5.3 模型结果第62-64页
        3.5.4 模型结果验证第64-66页
        3.5.5 标识安装方式第66页
        3.5.6 敏感性分析第66-68页
    3.6 本章小结第68-70页
4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通道客流控制第70-100页
    4.1 车站通道客流演变模型第70-78页
        4.1.1 行人流基本图第70-73页
        4.1.2 通道客流演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第73-78页
    4.2 车站通道客流控制模型第78-82页
        4.2.1 单向通道客流控制模型第78-79页
        4.2.2 动态增益控制策略第79-80页
        4.2.3 双向通道客流控制模型第80-82页
    4.3 数值仿真分析第82-98页
        4.3.1 模型参数第82-85页
        4.3.2 控制结果第85-98页
    4.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5 基于服务水平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集散分层控制第100-116页
    5.1 车站集散客流解析模型第100-105页
        5.1.1 模型建立第101-104页
        5.1.2 模型输出第104-105页
    5.2 车站集散客流网络控制模型第105-107页
        5.2.1 控制目标第105-106页
        5.2.2 控制模型第106-107页
    5.3 车站集散客流局部控制模型第107-108页
    5.4 案例分析第108-115页
        5.4.1 车站网络结构和参数第108-110页
        5.4.2 网络客流控制结果第110-114页
        5.4.3 局部客流控制结果第114-115页
    5.5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6-120页
    6.1 主要研究工作第116-117页
    6.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117-118页
    6.3 研究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0页
附录A第130-134页
附录B第134-139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9-14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重构可展多面体机构的设计与理论研究
下一篇:稀土掺杂磷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