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房屋拆迁合同纠纷的概念及现状 | 第9-12页 |
(一) 房屋拆迁补偿合同纠纷的概念与特征 | 第9-10页 |
(二) 房屋拆迁补偿合同纠纷的现状 | 第10-12页 |
二、房屋拆迁合同纠纷“调解热”现象存在的原因 | 第12-16页 |
(一) 法官角色的紧张,产生非调不可的错误认识 | 第12-13页 |
(二) 法院对其法官的自身保护,产生非调不可的错误认识 | 第13页 |
(三) 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存在,产生非调不可的错误认识 | 第13-14页 |
(四) 把媒体监督等于“媒体审判”,产生非调不可的错误认识 | 第14-15页 |
(五) 个案监督等同于司法审判监督,产生非调不可的错误认识 | 第15页 |
(六) 民意直接成为裁判的依据,产生非调不可的错误认识 | 第15-16页 |
三、房屋拆迁合同纠纷“调解热”问题导致的不利后果 | 第16-24页 |
(一) 案例:法院裁判走入现实困境 | 第17-19页 |
(二) 强调调解结案导致的不利后果 | 第19-24页 |
四、对策:完善调判结合办案方式的现实路径 | 第24-33页 |
(一) 正确理解“调判并重” | 第24-25页 |
(二) 自愿达成的合意才是诉讼调解获得正当性的基础 | 第25-26页 |
(三) 讲究调解的方式方法,合理利用判决压力促成调解 | 第26-28页 |
(四) 通过释明权的行使来缩小调解与判决间的差距 | 第28页 |
(五) 有效地把握调解时机,将调解贯穿于案件审理的全过程 | 第28-29页 |
(六) 限制诉讼调解当事人的反悔权 | 第29-30页 |
(七) 规范调解时限和建立诉讼调解效力瑕疵救济制度 | 第30-31页 |
(八) 恶意调解的法律规制 | 第31-32页 |
(九) 以公正、廉洁的司法作为调判结合的坚实后盾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注释 | 第34-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