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1. 绪论 | 第16-34页 |
·选题背景 | 第16-20页 |
·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 | 第16-17页 |
·全球经济竞争态势背景 | 第17-18页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背景 | 第18-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现实意义 | 第20-21页 |
·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7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4-27页 |
·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27-31页 |
·研究视角 | 第27-28页 |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28-31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32-34页 |
·主要创新 | 第32页 |
·不足之处 | 第32-34页 |
2. 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基本理论 | 第34-61页 |
·城市群涵义及相关概念 | 第34-39页 |
·城市群涵义及特征 | 第34-37页 |
·城市群经济空间涵义及特征 | 第37-39页 |
·城市群经济空间城市等级组合理论 | 第39-47页 |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 第39-43页 |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 第43-44页 |
·菲尔布瑞克的城市等级组合理论 | 第44-47页 |
·城市群经济空间城市职能相关理论 | 第47-49页 |
·城市职能涵义 | 第47页 |
·劳动地域分工与城市职能 | 第47-49页 |
·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相关理论 | 第49-56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49-51页 |
·点轴理论 | 第51-52页 |
·中心-边缘理论 | 第52-54页 |
·圈层理论 | 第54-56页 |
·城市群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56-61页 |
·城市群的空间相互引力模型 | 第56-57页 |
·零售引力模型和断裂点理论 | 第57-58页 |
·乌尔曼(E.L.Ullman)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58-61页 |
3. 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机制 | 第61-85页 |
·产业聚集效应驱动机制 | 第61-66页 |
·作用机理-内部市场效应及价格指数效应 | 第61-62页 |
·内部市场效应及价格指数效应机理模型分析 | 第62-66页 |
·产业扩散效应驱动机制 | 第66-71页 |
·作用机理—价格竞争效应 | 第66页 |
·价格竞争效应机理模型分析 | 第66-69页 |
·产业扩散与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形成 | 第69-71页 |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驱动机制 | 第71-75页 |
·工业化、城市化对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的推动 | 第71-73页 |
·工业化进程与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阶段 | 第73-75页 |
·基础设施网络发展驱动机制 | 第75-79页 |
·交通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 | 第75-77页 |
·信息、电气网络等与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 | 第77-79页 |
·政府宏观调控行为驱动机制 | 第79-85页 |
·市场自组织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 | 第79-80页 |
·调控的必要性及作用 | 第80-82页 |
·宏观调控手段及调控重点 | 第82-85页 |
4.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现状及问题 | 第85-115页 |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总体现状及特征 | 第85-89页 |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范围 | 第85-87页 |
·总体现状及特征 | 第87-89页 |
·成渝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 第89-93页 |
·城市首位律分析 | 第89-90页 |
·位序-规模分析 | 第90-92页 |
·成渝城市群城市规模动态变化特征 | 第92-93页 |
·成渝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分析 | 第93-100页 |
·城市职能类别分析 | 第93-97页 |
·城市产业同构度比较分析 | 第97-100页 |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分析 | 第100-104页 |
·H 型城市总体空间格局 | 第100-101页 |
·城市群空间结构组团发展特征显著 | 第101-104页 |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功能联系分析 | 第104-115页 |
·城市群经济空间功能联系内涵 | 第104-105页 |
·成渝城市群区域城市流分析 | 第105-112页 |
·成渝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结构分析 | 第112-115页 |
5.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机制 | 第115-132页 |
·产业集群与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的互动发展 | 第115-119页 |
·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经济空间互动机理 | 第115-117页 |
·区域相对优势产业及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 | 第117-118页 |
·产业聚集、扩散与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拓展 | 第118-119页 |
·工业化、城市化与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形成 | 第119-124页 |
·工业化、城市化助推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 | 第119-121页 |
·工业化进程与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阶段 | 第121-124页 |
·基础设施网络发展与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 | 第124-127页 |
·交通运输网络与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 | 第124-126页 |
·信息、电气网络等与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 | 第126-127页 |
·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推动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成 | 第127-132页 |
·地方政府联动的推动作用 | 第127-130页 |
·川渝两地政府层面合作推动 | 第130-132页 |
6.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机遇及主要障碍 | 第132-144页 |
·发展机遇 | 第132-137页 |
·国家层面规划推动机遇 | 第132-133页 |
·新的重化工业时代机遇 | 第133-134页 |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确立 | 第134-135页 |
·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加快建设机遇 | 第135-137页 |
·区域行政体制分割的制约 | 第137-140页 |
·削弱城市之间的联系 | 第137-138页 |
·导致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难建立 | 第138页 |
·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阵 | 第138-139页 |
·区域内政策不协调 | 第139-140页 |
·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约束 | 第140-144页 |
·经济发展水平与长三角、珠三角存在相当差距 | 第140页 |
·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现象突出 | 第140-141页 |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区内外交通落后 | 第141-142页 |
·非国有经济比重较低,老工业基地改造资金不足 | 第142页 |
·核心城市辐射效应不明显,地区发展差异大 | 第142-144页 |
7.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措施探讨 | 第144-159页 |
·加强统一规划,促进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协调发展 | 第144-147页 |
·加强统一规划的战略意义 | 第144-145页 |
·统一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 第145-146页 |
·从总体上对成渝城市群进行规划 | 第146-147页 |
·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城市群经济空间整体发展 | 第147-150页 |
·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 第147-148页 |
·构建统一的区域市场体系 | 第148-149页 |
·构建跨区域协调机构 | 第149-150页 |
·发挥双核城市辐射作用,整合城市群完善城镇体系结构 | 第150-153页 |
·重庆、成都双核城市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 | 第150-151页 |
·对现有城市进行整合、提高城市间的聚合 | 第151-152页 |
·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 第152-153页 |
·发挥产业带动功能,促进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经济空间互动发展 | 第153-156页 |
·突出比较优势,构建特色工业 | 第153-154页 |
·合理布局区域产业 | 第154页 |
·产业空间调整与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相结合 | 第154-155页 |
·有效整合产业园区资源,促进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 | 第155-156页 |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支撑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 | 第156-159页 |
·加强现代化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区内外联系 | 第156-158页 |
·加强信息网络、电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5页 |
后记 | 第165-16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