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1 引言 | 第10-23页 |
| ·小麦基因图谱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小麦细胞学图 | 第10页 |
| ·小麦物理图谱 | 第10-11页 |
| ·小麦分子遗传图谱 | 第11-13页 |
| ·遗传标记 | 第13-16页 |
| ·形态标记 | 第13页 |
| ·细胞学标记 | 第13页 |
| ·生化标记 | 第13-14页 |
| ·分子标记 | 第14-16页 |
|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DNA) | 第14页 |
| ·RAPD (Random Amplification of Polymorphic DNA) | 第14-15页 |
|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 | 第15页 |
| ·AFLP(Amplified Fragments Length Polymorphism) | 第15页 |
| ·EST-SSR(Expressed sequence tag-SSR) | 第15-16页 |
| ·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 第16页 |
| ·QTL 定位方法 | 第16-21页 |
| ·QTL 作图的原理 | 第17页 |
| ·QTL定位常用群体 | 第17-18页 |
| ·F_2 群体 | 第17页 |
| ·BC 群体 | 第17页 |
| ·DH 群体 | 第17-18页 |
| ·重组自交系群体 | 第18页 |
| ·近等基因系 | 第18页 |
| ·QTL 定位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 ·单标记分析法 (single marker mapping,SMM) | 第18页 |
| ·区间作图法 (interval mapping,IM) | 第18-19页 |
| ·复合区间作图法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 | 第19页 |
|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mixed-model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 | 第19-20页 |
| ·Bayesian 方法 | 第20页 |
| ·QTL 定位的统计软件、阈值及作图精度 | 第20页 |
| ·QTL 与环境的互作 | 第20-21页 |
| ·小麦QTL 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 ·小麦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4-25页 |
| ·PCR 扩增 | 第25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5-26页 |
| ·银染程序 | 第26页 |
| ·带型记录 | 第26页 |
|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6页 |
| ·田间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 ·小麦农艺性状的 QTL 分析 | 第2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9页 |
|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结果 | 第27-28页 |
| ·分子标记在群体中的偏分离 | 第28-29页 |
| ·小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9-34页 |
| ·田间试验及数据分析 | 第34-36页 |
| ·农艺性状的QTL 定位 | 第36-39页 |
| 4 讨论 | 第39-42页 |
| ·作图群体及分子标记 | 第39-40页 |
|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比较 | 第40-41页 |
| ·作图群体标记的偏分离分析 | 第41页 |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41-42页 |
| ·饱和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1页 |
| ·田间数据的扩展 | 第41页 |
| ·QTL 的精细定位 | 第41-42页 |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 | 第42页 |
| 5 结论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