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黑麦草品种高温抗性与抗旱性的差异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20页 |
·黑麦草品种的高温抗性差异与高温对黑麦草的影响 | 第11-13页 |
·黑麦草品种的高温抗性差异 | 第11-12页 |
·高温对黑麦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12页 |
·高温对黑麦草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 第12-13页 |
·黑麦草高温抗性的鉴定指标和鉴定方法 | 第13-15页 |
·黑麦草高温抗性的鉴定指标 | 第13-14页 |
·黑麦草高温抗性的鉴定方法 | 第14-15页 |
·提高黑麦草高温抗性的措施 | 第15-16页 |
·引用和培育优良品种 | 第15页 |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15页 |
·抗热锻炼 | 第15-16页 |
·黑麦草品种的抗旱性差异与干旱对黑麦草的影响 | 第16页 |
·黑麦草品种的抗旱性差异 | 第16页 |
·干旱对黑麦草的影响 | 第16页 |
·黑麦草抗旱性的鉴定指标和方法 | 第16-17页 |
·黑麦草抗旱性的鉴定指标 | 第16-17页 |
·黑麦草抗旱性的鉴定方法 | 第17页 |
·提高黑麦草抗旱性的措施 | 第17-18页 |
·引用和培育优良品种 | 第17-18页 |
·栽培措施 | 第1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8-20页 |
·加强黑麦草高温抗性与抗旱性机理研究 | 第18-19页 |
·加强黑麦草高温抗性与抗旱性遗传育种工作 | 第19-20页 |
第一章 黑麦草品种的高温抗性差异 | 第20-30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室外盆栽试验 | 第20页 |
·室内盆栽试验 | 第20-21页 |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1页 |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8页 |
·黑麦草品种发芽率和成苗率的差异 | 第21-22页 |
·黑麦草品种高温抗性的田间表现 | 第22-23页 |
·黑麦草品种高温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差异 | 第23-24页 |
·黑麦草品种高温处理的相对电导率差异 | 第24-25页 |
·黑麦草品种高温处理的脯氨酸含量差异 | 第25-26页 |
·黑麦草品种高温处理的丙二醛含量差异 | 第26-27页 |
·黑麦草品种高温处理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差异 | 第27-28页 |
3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黑麦草品种的抗旱性差异 | 第30-45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萌发期抗旱性试验 | 第30页 |
·苗期抗旱性试验 | 第30-31页 |
·测定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萌发期抗旱性试验的测定指标 | 第31页 |
·苗期抗旱性试验的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干旱对黑麦草品种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 第32-36页 |
·干旱对黑麦草品种种子相对胚根/胚芽的影响 | 第36-37页 |
·黑麦草品种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37页 |
·干旱对黑麦草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干旱对黑麦草品种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干旱对黑麦草品种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干旱对黑麦草品种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干旱对黑麦草品种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2页 |
3 小结 | 第42-45页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5-50页 |
1 结论 | 第45-46页 |
2 讨论 | 第46-50页 |
·不同黑麦草品种的高温抗性差异 | 第46-47页 |
·PEG-6000胁迫鉴定黑麦草抗旱性的方法 | 第47页 |
·不同黑麦草高温抗性鉴定指标 | 第47-48页 |
·不同黑麦草抗旱性鉴定指标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