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我国开发区治理模式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导论第12-15页
 一、本文研究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第12-13页
 二、研究的目的、理论框架和方法第13页
 三、个案的选择第13-15页
第一章 开发区治理模式概论第15-26页
 一、开发区相关知识梳理第15-17页
  (一) 开发区的内涵界定第15-16页
  (二) 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划分第16-17页
 二、开发区治理模式的研究路径和内涵第17-26页
  (一) 治理的内涵和本文研究路径第18-20页
  (二) 国内外学者关于治理模式的研究第20-23页
  (三) 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内涵界定第23-26页
第二章 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基本框架第26-37页
 一、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第26-29页
  (一) 政府为市场提供制度保障第27页
  (二) 市场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第27-28页
  (三) 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第28-29页
 二、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第29-33页
  (一) 增强公民社会的自治能力第31-32页
  (二)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管理第32-33页
 三、有效政府的构建第33-37页
  (一) 法治行政第34-35页
  (二) 服务行政第35页
  (三) 高效行政第35-37页
第三章 案例治理模式介绍第37-47页
 一、案例衡量标准第37-38页
 二、苏州工业园区治理模式第38-42页
  (一) 苏州工业园区“体制分立”的管理体制第38-39页
  (二) 园区管委会与企业的合作共享模式第39-40页
  (三) 园区管委会和社会的友好互动模式第40-42页
 三、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治理模式第42-44页
  (一) 苏州高新区“体制合一”的管理体制第42-43页
  (二) 高新区管委会服务企业的各项举措第43页
  (三) 高新区管委会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第43-44页
 四、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治理模式第44-47页
  (一) 昆山开发区“过渡型”的管理体制第44-45页
  (二) 管委会企业服务机制的创新第45-46页
  (三) 管委会社会服务机制的完善第46-47页
第四章 三地治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估第47-58页
 一、三地治理模式的差异分析第47-49页
  (一) 发展路径的差异第47页
  (二) 管理体制的差异第47-49页
 二、三地治理模式的创新积累第49-51页
  (一) 管委会的“亲商”思维第49-50页
  (二) 管委会和社会的良性互动第50页
  (三) 有效政府的构建第50-51页
 三、三地治理模式的缺陷分析第51-52页
  (一) 公共政策制定缺乏社会力量参与第51页
  (二) 管委会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第51-52页
  (三) 公共物品供给的垄断第52页
 四、完善三地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第52-58页
  (一)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第53-54页
  (二) 完善管委会绩效评估体系第54-56页
  (三) 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第56-58页
第五章 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发展前景第58-69页
 一、开发区治理模式的行政环境第58-63页
  (一) 开发区治理与行政区治理的关系探析第58-59页
  (二) 开发区治理与行政区治理的分立与融合第59-61页
  (三) 开发区治理模式的理性发展趋势第61-63页
 二、开发区治理模式发展前景的动力机制第63-66页
  (一) 市场经济的完善是推进开发区治理的基础性动力第63页
  (二) 宏观治理模式变革是推进开发区治理的直接动力第63-65页
  (三) 公民社会的发育是推进开发区治理的重要动力第65-66页
 三、开发区治理模式发展前景的路径分析第66-69页
  (一)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开发区治理第66-67页
  (二) 开发区治理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第67页
  (三)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区治理第67-69页
结论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77-78页
后记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集体成员的土地权利量研究--以江西、安徽10个村小组为例
下一篇:二次创业中科技园区管理体制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考察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