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京都赋看两汉都城建筑文化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序言 | 第7-11页 |
第一章 京都赋的文本阐释 | 第11-21页 |
第一节 京都赋兴起的背景 | 第11-14页 |
一、政治背景 | 第11-12页 |
二、人文环境 | 第12页 |
三、文学渊源 | 第12-14页 |
第二节 京都赋的特性 | 第14-15页 |
一、政治实用性 | 第14页 |
二、内容上的集大成性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汉赋的史料价值 | 第15-21页 |
一、汉赋作家严谨的创作态度 | 第16-17页 |
二、关于汉赋的虚构 | 第17-18页 |
三、关于汉赋的夸张 | 第18-19页 |
四、考古依据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京都赋的文化阐释 | 第21-29页 |
第一节 两汉都城的文化差异 | 第21-23页 |
一、长安的地理优势 | 第21-22页 |
二、洛阳的文化优势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两汉不同的都城营建思想 | 第23-29页 |
一、西汉长安的营建思想 | 第24-26页 |
二、东汉洛阳的营建思想 | 第26-29页 |
第三章 两汉都城营建思路在宫室建筑中的具体表现 | 第29-44页 |
第一节 西汉长安的宫室苑囿 | 第29-37页 |
一、未央宫 | 第29-31页 |
二、昭阳殿 | 第31-32页 |
三、建章宫 | 第32-35页 |
四、上林苑 | 第35-36页 |
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的雕刻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东汉洛阳的建筑代表 | 第37-44页 |
一、三雍 | 第38-41页 |
二、德阳殿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49-50页 |
附录一 | 第50-51页 |
附录二 | 第51-52页 |
附录三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