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第10-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实践价值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论文探索的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三) 可行性分析 | 第13-14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插画艺术概述 | 第15-28页 |
一、关于插画 | 第16-17页 |
(一) 插画的概念及演变 | 第16-17页 |
(二) 插画与版画 | 第17页 |
二、插画的发展史略 | 第17-23页 |
(一) 插画的起源 | 第17-18页 |
(二) 中西插画艺术风格的发展脉络 | 第18-22页 |
(三) 西方插画艺术风格的发展脉络 | 第22-23页 |
三、插画的艺术风格 | 第23-28页 |
(一) 线描法 | 第24-25页 |
(二) 明暗法 | 第25-26页 |
(三) 线描明暗组合法 | 第26-28页 |
第二章 17—18世纪中国传统绘画与插画艺术的源与流 | 第28-43页 |
一、线描艺术的魅力 | 第28-33页 |
(一) 对线描手法的传承 | 第28-31页 |
(二) 对传统绘画元素语言的传承 | 第31-33页 |
二、对构成元素新的认识和运用 | 第33-37页 |
(一) 线条的运用 | 第33-35页 |
(二) 面的运用 | 第35-36页 |
(三) 空间的运用 | 第36-37页 |
三、从传统绘画风格中吸收营养 | 第37-40页 |
(一) 对造型手段的借鉴 | 第37-38页 |
(二) 对不同表现风格的借鉴 | 第38-39页 |
(三) 对意境营造的借鉴 | 第39-40页 |
四、风格的统一与变化 | 第40-43页 |
(一) 插画艺术的稳定性 | 第40-41页 |
(二) 插画艺术的变化性 | 第41-43页 |
第三章 从纯绘画艺术中解析西方17—18世纪的插画 | 第43-49页 |
一、版画艺术与西方插画风格 | 第43-46页 |
(一) 线条的使用 | 第43-44页 |
(二) 力度表现的使用 | 第44-45页 |
(三) 描边、图案的使用 | 第45-46页 |
二、油画艺术对西方插画风格的影响 | 第46-49页 |
(一) 对色彩空间的运用 | 第46-47页 |
(二) 对多种风格、技法的运用 | 第47-49页 |
第四章 17—18世纪中西插画的异同比较 | 第49-65页 |
一、表现技法与制作技术的差异 | 第49-53页 |
(一) 表现技法的差异 | 第49-51页 |
(二) 制作技术的差异 | 第51-53页 |
二、表现题材与内容处理形式的差异 | 第53-60页 |
(一) 表现题材的差异 | 第53-56页 |
(二) 内容处理手法的差异 | 第56-60页 |
三、共同的创作动机性 | 第60-62页 |
(一) 社会与时代的需要 | 第60-61页 |
(二) 画家情感表达的需要 | 第61-62页 |
四、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共同的影响性 | 第62-65页 |
(一) 创作源泉的共同性 | 第62-63页 |
(二) 吸收民族传统绘画精神的共同性 | 第63-65页 |
第五章 17—18世纪中西插画对现代插画的启发和贡献 | 第65-71页 |
一、现代插画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 第65-67页 |
(一) 时代特色的多元化发展 | 第65页 |
(二) 创作理念革新与新思路的开发 | 第65-67页 |
二、中西插画艺术风格的融合 | 第67-71页 |
(一) 艺术表现手法的相互借鉴 | 第67-69页 |
(二) 艺术表现材质及技术的相互使用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图片来源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