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1.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简史 | 第11-12页 |
2.病原菌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特性 | 第12-13页 |
3.寄主范围与地理分布 | 第13-14页 |
4.危害与症状特点 | 第14-15页 |
5.传播及侵染循环 | 第15-18页 |
·回避 | 第15-16页 |
·杜绝 | 第16-17页 |
·保护 | 第17页 |
·抵抗 | 第17页 |
·治疗 | 第17-18页 |
·农业措施 | 第18页 |
7.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21-55页 |
第一章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 第23-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44页 |
·试验所涉及的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24-25页 |
·培养基及抗生素 | 第25-27页 |
·培养基的配置 | 第25-26页 |
·菌株的活化、培养及保存 #16· | 第26-27页 |
·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 | 第27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7页 |
·tvrR基因的克隆 | 第27-31页 |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7-29页 |
·PCR扩增 | 第29页 |
·PCR产物回收、纯化 | 第29页 |
·pMD19-T载体的连接 | 第29页 |
·质粒的转化 | 第29-30页 |
·PCR扩增验证 | 第30页 |
·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30-31页 |
·tvrR基因插入突变体的构建 | 第31-35页 |
·单交换DNA片段tvrR-S的克隆 | 第31-33页 |
·自杀载体的构建 | 第33-34页 |
·突变体的构建 | 第34-35页 |
·突变体的验证 | 第35-38页 |
·PCR验证 | 第35-36页 |
·Southern杂交验证 | 第36-38页 |
·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38-42页 |
·互补DNA片段tvrR-C的克隆 | 第39-40页 |
·氯霉素抗性基因cm的克隆 | 第40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0-42页 |
·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42页 |
·互补菌株的验证 | 第42-43页 |
·互补DNA片段tvrR-C的酶切验证 | 第42-43页 |
·氯霉素抗性基因cm的酶切验证 | 第43页 |
·DNA片段tvrR-C-cm的酶切验证 | 第43页 |
·tvrR基因突变对果斑菌的影响 | 第43-44页 |
·生物膜生成情况的检测 | 第43页 |
·胞外多糖分泌量的检测 | 第43页 |
·游动性和趋化性检测 | 第43-44页 |
·致病性、菌体生长能力和烟草过敏反应检测 | 第44页 |
·在不同培养基内生长测定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3页 |
·tvrR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44-45页 |
·tvrR基因插入突变体的构建 | 第45-46页 |
·自杀载体的构建 | 第45页 |
·突变体的构建 | 第45-46页 |
·突变体的验证 | 第46-48页 |
·PCR验证 | 第46-47页 |
·Southern杂交验证 | 第47-48页 |
·互补菌株的构建及验证 | 第48-49页 |
·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48页 |
·互补菌株的验证 | 第48-49页 |
·tvrR基因突变对果斑菌的影响 | 第49-53页 |
·tvrR基因突变不影响果斑菌生物膜的形成 | 第49-50页 |
·tvrR基因突变不影响果斑菌胞外多糖的产生 | 第50页 |
·tvrR基因突变不影响果斑菌的游动性和趋化性 | 第50-51页 |
·tvrR基因突变影响果斑菌的致病性 | 第51-52页 |
·tvrR基因突变影响果斑菌在寄主组织中的生长 | 第52-53页 |
·tvrR基因突变影响果斑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附录一 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DC3000 attM同源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 第55-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60页 |
·试验所涉及的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56-57页 |
·培养基及抗生素 | 第57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7页 |
·attM同源基因的克隆 | 第57-59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9页 |
·attM同源基因编码产物对信号分子AHL降解作用的检测 | 第59-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attM同源基因的克隆 | 第60页 |
·attM同源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60-61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验证 | 第61-62页 |
·attM同源基因编码的产物不能降解R10产生的信号分子AHL | 第62-63页 |
3 讨论 | 第63-65页 |
附录二 tvrR同源基因及attM同源基因序列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