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公开制度
摘要 | 第1-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概念的界定 | 第11-14页 |
一、食品安全 | 第11-12页 |
二、食品安全监管 | 第12-13页 |
三、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公开制度 | 第13-14页 |
第二部分 信息公开制度的提出 | 第14-21页 |
一、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审视 | 第14-16页 |
(一) 初级农产品污染严重 | 第14-15页 |
(二) 企业质量控制能力薄弱 | 第15-16页 |
(三) 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绝 | 第16页 |
二、现行监管模式的经验反思 | 第16-20页 |
(一) 初级农产品污染的经验反思 | 第17-18页 |
(二) 企业质量控制能力的经验反思 | 第18-19页 |
(三) 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绝的经验反思 | 第19-20页 |
三、信息公开制度的适时提出 | 第20-21页 |
第三部分 信息公开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 第21-26页 |
一、知情权的保障 | 第21-23页 |
二、生命权的保障 | 第23-24页 |
三、健康权的保障 | 第24-26页 |
第四部分 信息公开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 第26-30页 |
一、信息公开制度的实现路径 | 第26-28页 |
二、信息公开制度的现实契合 | 第28-30页 |
第五部分 信息公开制度的稳健性分析 | 第30-36页 |
一、信息公开制度的利益协调 | 第30-31页 |
二、信息公开制度的法定要求 | 第31-33页 |
三、信息公开制度的纠纷解决 | 第33-36页 |
结语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