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 | 第15-26页 |
| ·全球UT/LS 水汽输送机制研究 | 第15-18页 |
| ·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层-平流层质量和水汽交换研究 | 第18-21页 |
| ·亚洲季风区夏季UT/LS 水汽分布及其季节内变化特征研究 | 第21-24页 |
| ·亚洲季风区UT/LS 水汽输送特征及机理研究 | 第24-26页 |
| ·研究问题、内容和方法 | 第26-2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6-27页 |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 ·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资料、方法及模式简介 | 第30-43页 |
| ·文中所用资料 | 第30-33页 |
| ·方法说明 | 第33-39页 |
| ·EOF 分解 | 第33-34页 |
| ·小波分析 | 第34-35页 |
| ·Butterworth 带通滤波 | 第35-36页 |
| ·对流层顶的定义 | 第36-38页 |
| ·由格点资料计算对流层顶气压场的方法 | 第38-39页 |
| ·模式简介 | 第39-43页 |
| ·FLEXPART 模式 | 第39-40页 |
| ·FLEXPART 模式的区域填塞(Domain filling)技术 | 第40-41页 |
| ·WRF 模式简介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夏季UT/LS 大气动力、热力结构特征 | 第43-56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亚洲季风区夏季热力场和环流场特征 | 第43-47页 |
| ·亚洲季风区对流层顶气压场特征 | 第47-50页 |
| ·亚洲季风区UT 和LS 温度场特征及其之间关系 | 第50-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夏季 UT/LS 水汽分布、季节内变化特征 | 第56-91页 |
| ·引言 | 第56-58页 |
| ·MLS 卫星观测资料的可信度检验 | 第58-63页 |
| ·亚洲季风区夏季UT/LS 大气MLS 卫星观测的水汽分布特征 | 第63-71页 |
| ·MLS 卫星观测的水汽分布 | 第63-65页 |
| ·AIRS 卫星观测的水汽分布 | 第65-67页 |
| ·MLS 卫星观测的其他大气痕量气体分布 | 第67-71页 |
| ·亚洲季风区UT/LS 中水汽和其他微量成分变化的相关 | 第71-76页 |
| ·亚洲季风区UT/LS 水汽的季节内变化特征 | 第76-89页 |
| ·亚洲季风区UT/LS 中水汽时空分布特征 | 第76-80页 |
|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夏季UT/LS 大气的季节内振荡特征 | 第80-82页 |
| ·影响亚洲季风区UT/LS 中水汽季节内变化的可能机理 | 第82-89页 |
| ·小结 | 第89-91页 |
| 第五章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夏季对流层-平流层质量和水汽交换特征 | 第91-110页 |
| ·引言 | 第91-93页 |
| ·方法与计算方案设置 | 第93-95页 |
| ·模拟方案设置 | 第93-94页 |
| ·诊断方法 | 第94-95页 |
| ·亚洲季风区夏季STME 空间分布特征 | 第95-98页 |
| ·亚洲 UT/LS 区域不可逆对流层-平流层质量交换的“源”和“汇”特征 | 第98-102页 |
| ·亚洲UT/LS 区域不可逆质量交换的“汇” | 第98-101页 |
| ·亚洲UT/LS 区域不可逆质量交换的源 | 第101-102页 |
| ·UT/LS 区域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交换特征 | 第102-104页 |
| ·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通道-卫星资料观测 | 第104-108页 |
| ·小结和讨论 | 第108-110页 |
| ·讨论 | 第108页 |
| ·小结 | 第108-110页 |
| 第六章 亚洲季风区夏季平流层水汽的对流源区 | 第110-125页 |
| ·引言 | 第110-112页 |
| ·模式设置 | 第112-113页 |
| ·确定近地层水汽对流源区方法 | 第113页 |
| ·对流层向平流层水汽输送的对流源区 | 第113-118页 |
| ·对流层向平流层质量输送的对流源区 | 第113-115页 |
| ·对流层向平流层水汽输送的对流源区 | 第115-116页 |
| ·水汽输送源区和质量输送源区的比较 | 第116-118页 |
| ·青藏高原为关键对流源区的可能机制 | 第118-124页 |
| ·结论 | 第124-125页 |
| 第七章 南亚高压在UT/LS 输送过程中动力效应的数值研究 | 第125-133页 |
| ·引言 | 第125-126页 |
| ·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案 | 第126-128页 |
| ·计算方法 | 第126-127页 |
| ·试验方案设置 | 第127-128页 |
| ·结果分析 | 第128-132页 |
| ·结论 | 第132-133页 |
| 第八章 南亚高压影响下的对流层向平流层水汽输送模拟实验 | 第133-145页 |
| ·引言 | 第133页 |
| ·模式方案设置 | 第133-134页 |
| ·WRF 模式设置 | 第133-134页 |
| ·拉格朗日输送模式设置 | 第134页 |
| ·南亚高压内100HPA 水汽分布特征(2006 年8 月20~26 日) | 第134-136页 |
| ·输送过程分析 | 第136-144页 |
| ·不同高度的输送源区 | 第136-138页 |
| ·水汽输送过程 | 第138-141页 |
| ·大尺度抬升和中小尺度对流在输送过程中的作用 | 第141-144页 |
| ·小结 | 第144-145页 |
| 第九章 总结和讨论 | 第145-150页 |
| ·主要结论 | 第146-148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48-1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0-164页 |
| 致谢 | 第164-165页 |
| 附录 | 第165-166页 |
| 英文符号缩写说明 | 第165-166页 |
| 个人简介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