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21页 |
一、“洋跃进”的概念阐释 | 第12-14页 |
二、“洋跃进”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 关于“洋跃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 第14-15页 |
(二) 关于“洋跃进”的内容和表现 | 第15-16页 |
(三) 对“洋跃进”问题的评价 | 第16-18页 |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20-21页 |
第一节“洋跃进”规划出台的历史背景 | 第21-39页 |
一、“文革”结束后的历史危机感和发展紧迫感 | 第21-27页 |
二、“四化”目标的感召 | 第27-31页 |
三、粉碎“四人帮”带来的精神解放 | 第31-35页 |
四、外部环境的好转 | 第35-39页 |
第二节 “洋跃进”规划的制定过程、内容及决策责任 | 第39-61页 |
一、“洋跃进”规划的制定过程 | 第39-49页 |
(一) 1974 年—1976 年“文革”结束,提出和初步成型阶段 | 第39-41页 |
(二) 1976 年“文革”结束后—1978 年2 月,正式提出阶段 | 第41-45页 |
(三) 1978 年3 月—1979 年4 月,修改并终止执行阶段 | 第45-49页 |
二、“洋跃进”规划的主要内容 | 第49-52页 |
(一) 投资基建计划 | 第49页 |
(二) 农业生产计划 | 第49-50页 |
(三) 工业生产计划 | 第50页 |
(四) 设备引进计划 | 第50-52页 |
三、“洋跃进”规划决策的责任分析 | 第52-61页 |
(一) 华国锋的作用 | 第52-54页 |
(二) 邓小平的作用 | 第54-56页 |
(三) 其他人的作用 | 第56-60页 |
(四) 结论 | 第60-61页 |
第三节“洋跃进”事件影响的历史评价 | 第61-81页 |
一、活动浅尝即止的原因分析 | 第61-63页 |
(一) 对当时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 | 第61页 |
(二) 近两年的经济实践进一步加剧了建国以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61-63页 |
二、“洋跃进”并非一无是处 | 第63-79页 |
(一) 对外引进:承前启后 | 第64-67页 |
(二) 规划指标:需要全面地分析 | 第67-70页 |
(三) 执行项目考察:优化了工业结构 | 第70-75页 |
(四) 影响上:孕育了改革开放 | 第75-79页 |
三、全面认识“洋跃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后记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