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米的粘性分论文

籼型水稻不同败育胞质基因对相关性状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3页
 1 杂种优势现象及其表现第10-11页
 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述第11-16页
   ·三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第12-13页
     ·水稻雄性不育性的分类第12页
     ·水稻三系不育系及保持系的选育标准第12-13页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质、核互作不育)的遗传及运用第13-15页
     ·野败型(WA)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第13页
     ·冈(G)、D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第13-14页
     ·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第14页
     ·矮败型(DA)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第14页
     ·印尼水田谷型(ID)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第14-15页
   ·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的影响因素第15-16页
     ·开花习性对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的影响第15-16页
       ·开花历时第15页
       ·开花时间第15页
       ·开花历期第15页
       ·张颖角度第15-16页
     ·植株性状对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的影响第16页
 3 植物雄性不育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第16-18页
   ·碳水化合物代谢第17页
   ·过氧化物酶第17页
   ·氨基酸代谢第17-18页
   ·蛋白质代谢第18页
 4 同工酶与雄性不育第18-19页
 5 植物雄性不育细胞学研究第19-21页
   ·水稻正常花粉的形成和发育第20页
   ·水稻雄性不育花粉败育的时期和特征第20-21页
   ·花药组织结构异常与雄性不育第21页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1-23页
   ·研究的目标第21-22页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二章 不同败育胞质不育系的农艺性状研究第23-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试验材料第24页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4-25页
     ·田间种植第24页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4-25页
       ·叶龄及分蘖状况观察记录第24页
       ·生育期调查第24-25页
       ·花粉育性第25页
       ·开花动态调查第25页
       ·柱头外露率和包颈状况的观察第25页
       ·套袋自交结实率考察第25页
       ·各不育系的植株形态调查第25页
       ·各不育系的抽穗动态与开花历期调查第2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5-39页
   ·各供试材料的叶龄及分蘖状况第25-30页
   ·各材料生育期调查第30页
   ·花粉育性表现第30-31页
   ·各材料的日开花动态第31-34页
   ·各材料的柱头外露率和包颈率第34-35页
   ·套袋自交结实率调查第35-36页
   ·各不育系的植株形态特征第36-38页
   ·供试材料的抽穗动态与开花历期第38-39页
 3 讨论第39-42页
第三章 不同败育胞质不育系的生理特性研究第42-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5页
   ·试验材料第42-43页
   ·试验方法第43-45页
     ·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测定第43页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第43页
     ·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测定第43-44页
     ·游离脯氨酸的测定第44页
     ·游离蛋白质的测定第44-45页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第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供试水稻材料幼穗分化不同时期过氧化物酶活性第45-46页
   ·供试材料不同幼穗分化时期多酚氧化酶活性第46-47页
   ·供试水稻材料不同幼穗分化时期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第47-48页
   ·供试材料不同幼穗分化时期游离脯氨酸含量第48-49页
   ·不同幼穗分化时期游离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49-50页
   ·不同幼穗分化时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第50-51页
 3 讨论第51-53页
第四章 不同败育胞质不育系的同工酶分析第53-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试验材料第53页
   ·试验方法第53-55页
     ·试剂制备第53-54页
     ·过氧化物酶提取第54页
     ·酯酶提取第54页
     ·制备SDS-PAGE胶第54-55页
     ·点样第55页
     ·跑胶第55页
     ·染色第5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5-59页
   ·水稻剑叶酯酶同工酶分析第55-56页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第56-59页
 3 讨论第59-60页
第五章 不育系与保持系的细胞学特性研究第60-6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页
   ·试验材料第60页
   ·试验方法第6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0-62页
 3 讨论与结论第62-64页
全文结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致谢第69-70页
附录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抗条锈性鉴定与遗传分析
下一篇:以色列野生二棱大麦铁锌硒含量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