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论文--细胞工程论文

不同类型和处理对绵羊体细胞及克隆胚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摘要第1-8页
Summary第8-14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体细胞克隆的表观遗传研究进展第14-30页
 一、供体细胞的选择第15-18页
  1 不同类型的供体细胞对重编程的影响第15-16页
  2 不同周期的供体细胞对重编程的影响第16页
  3 不同代数的供体细胞对重编程的影响第16-17页
  4 不同年龄的供体细胞对重编程的影响第17页
  5 不同物种的供体细胞对重编程的影响第17-18页
 二、供体细胞的处理第18-20页
  1 供体细胞的冷冻保存第18页
  2 供体细胞的血清饥饿处理及离子霉素激活第18-19页
  3 利用促重编程试剂处理供体细胞第19-20页
 三、动物胚胎的表观遗传修饰第20-30页
  1 DNA 甲基化与去甲基化第21-22页
   ·DNA 甲基化第21页
   ·DNA 甲基化对胚胎发育情况的影响第21-22页
   ·DNA 去甲基化第22页
  2 组蛋白修饰作用第22-26页
   ·组蛋白甲基化第23页
   ·组蛋白甲基化与DNA 甲基化的关系第23-24页
   ·组蛋白乙酰化作用第24页
   ·DNA 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关系第24-26页
   ·组蛋白磷酸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26页
  3 X 染色体失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26-27页
  4 基因组印迹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27-28页
  5 端粒维持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28-30页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第30-62页
 试验一、TSA 对绵羊卵丘/颗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第30-42页
  1 材料第31-33页
   ·试验材料第31-33页
     ·动物材料来源第31页
     ·主要试剂第31页
     ·试剂的配制第31-32页
     ·主要仪器及耗材第32-33页
  2 试验方法第33-35页
   ·供体细胞系的建立第33-34页
     ·绵羊卵丘/颗粒细胞系的建立第33-34页
     ·滩羊成纤维细胞的复苏与培养第34页
   ·不同浓度TSA 对供体细胞形态与活率的影响第34页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浓度TSA 对供体细胞乙酰化水平的影响第34-35页
   ·数据统计第35页
  3 结果第35-40页
   ·不同浓度TSA 对绵羊卵丘/颗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影响第35-36页
   ·不同浓度TSA 对绵羊卵丘/颗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活率的影响第36-37页
   ·不同浓度TSA 对绵羊卵丘/颗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乙酰化的影响第37-40页
  4 讨论第40-42页
 试验二、 供体细胞的不同处理对其重编程能力的影响第42-56页
  1 材料第42-44页
   ·试验材料第42-44页
     ·动物材料来源第42页
     ·主要试剂第42-43页
     ·试剂的配制第43页
     ·主要仪器及耗材第43-44页
  2 试验方法第44-46页
   ·卵母细胞的成熟培养第44页
   ·供体细胞的准备第44页
   ·核移植第44页
   ·核移植胚的激活及培养第44-45页
   ·试验设计第45-46页
     ·细胞形态与活率检测第45页
     ·乙酰化抗体荧光标记第45页
     ·周期检测第45-46页
     ·克隆胚胎乙酰化水平检测第46页
   ·数据统计第46页
  3 结果第46-54页
   ·不同处理方法对卵丘/颗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态影响第46-47页
   ·TSA,ROS,血清饥饿,接触抑制对颗粒细胞乙酰化水平的影响第47-50页
   ·不同处理方法对卵丘/颗粒和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影响第50-51页
   ·不同处理方法对克隆胚发育水平的影响第51-52页
   ·供体细胞经不同处理的激活前重构胚乙酰化水平第52-54页
  4 讨论第54-56页
 试验三、TSA 对早期克隆胚胎乙酰化变化模式的影响第56-62页
  1 材料第56页
   ·主要仪器及器具第56页
   ·主要试剂第56页
   ·试剂的配制第56页
  2 方法第56-58页
   ·供体细胞的准备方法第56-57页
   ·受体卵母细胞的准备方法第57页
   ·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及培养第57页
   ·核移植方法第57页
   ·核移植胚的激活及培养第57页
   ·试验设计第57页
     ·不同胚胎发育水平的比较第57页
     ·不同胚胎乙酰化水平的比较第57页
   ·数据分析第57-58页
  3 结果第58-60页
   ·不同胚胎的体外发育水平第58页
   ·体外受精胚胎和克隆胚胎的各个阶段组蛋白乙酰化变化模式第58-60页
  4 讨论第60-62页
第三部分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0页
致谢第70-71页
作者简介第71-72页
导师简介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牛叠朊编码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下一篇:甘肃啮齿动物Web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