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2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稻瘟病菌的危害和循环侵染 | 第10-11页 |
三 水稻-稻瘟病菌的互作机制 | 第11-12页 |
四 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机制 | 第12-13页 |
五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 第13-21页 |
1 稻瘟病数量抗性基因定位 | 第13页 |
2 稻瘟病质量抗性基因定位 | 第13-14页 |
3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克隆 | 第14-21页 |
六 稻瘟病抗性基因在水稻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七 分子标记研究概况 | 第22-26页 |
1 基于酶切的的分子标记 | 第22-23页 |
2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23-25页 |
3 基于酶切和PCR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25页 |
4.SNP标记 | 第25-26页 |
八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第一章 云引稻瘟病抗性基因遗传学分析和初步定位 | 第28-48页 |
·前言 | 第28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8-29页 |
·供试品种 | 第28页 |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遗传分析和定位群体的构建 | 第29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9页 |
·稻瘟病菌的培养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29-30页 |
·接种方法以及定级标准 | 第30-31页 |
·水稻基因组DNA提取 | 第31-32页 |
·SSR分析 | 第32-34页 |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云引、丽江、云引离子束诱变感病突变体的叶片组织学观察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7页 |
·稻瘟病菌的培养 | 第34-35页 |
·云引、丽江、云引离子束诱变感病突变体扫描电镜观察。 | 第35页 |
·喷雾接种四川-43对云引、丽江、云引离子束诱变感病突变体的组织学影响 | 第35-37页 |
·亲本对稻瘟病菌四川-43的抗性分析 | 第37页 |
·云引/丽江正反交F_2群体抗感分离分析 | 第37-38页 |
·提取水稻DNA质量检测 | 第38页 |
·亲本SSR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38-43页 |
·与云引稻瘟病抗性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分析 | 第43-44页 |
·云引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44-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第二章 云引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生物信息学预测 | 第48-58页 |
·前言 | 第48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8-49页 |
·作图群体 | 第4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稻瘟病菌的培养 | 第49页 |
·接种方法以及定级标准 | 第49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9页 |
·SSR分析 | 第49-50页 |
·云引稻瘟病抗性基因的预测 | 第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扩大作图群体 | 第50-51页 |
·Pi-y43(t)与2号染色体上的已经定位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关系 | 第51-53页 |
·遗传图谱 | 第53-54页 |
·基因预测 | 第54-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接种技术对作图群体的影响。 | 第57页 |
·与已知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关系。 | 第57-58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58-59页 |
附录1 | 第59-61页 |
附录2 2号染色体上SSR标记亲本多态性筛选 | 第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