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 选题价值 | 第9-10页 |
1. 选题意义 | 第9页 |
2. 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关于新媒体和新媒体传播 | 第12-23页 |
(一) 新媒体的定义 | 第12-13页 |
(二) 电子传播语境下的新媒体分类 | 第13-15页 |
1. 移动式新媒介 | 第14-15页 |
2. 封闭式新媒介 | 第15页 |
(三) 新媒体传播的发展态势 | 第15-23页 |
1. 传播分众化 | 第16-18页 |
2. 传受关系复杂化 | 第18-20页 |
3. 信息扩散化 | 第20-23页 |
三、新媒体传播的技术特征 | 第23-28页 |
(一) “媒体嫁接”——新媒体传播的技术优势 | 第23-25页 |
(二) 时空互补——缔造媒介特征的平衡新格局 | 第25-28页 |
1. “传播偏向论”——媒介的时间偏向性和空间偏向性 | 第25-26页 |
2. 时空互补——新旧媒体的优势嫁接 | 第26-28页 |
四、新媒体传播的文化特征 | 第28-35页 |
(一) 肖像部落化 | 第28-30页 |
1. 地球村重新“部落化” | 第28-29页 |
2. 新媒体传播具有“肖像特征” | 第29-30页 |
(二) 平民化 | 第30-33页 |
1. 平民媒体打造平民文化 | 第30-31页 |
2. 平民文化抗衡精英文化 | 第31-33页 |
(三) 狂欢性 | 第33-35页 |
五、新媒体传播的政治特征 | 第35-46页 |
(一) 舆论导向作用 | 第36-38页 |
1. 动员社会引导舆论 | 第36-37页 |
2. 冲破议题与设置议题 | 第37-38页 |
(二) 政治参与作用——以政治博客为例 | 第38-41页 |
1. 政治民主化 | 第39-40页 |
2. 政治公众化 | 第40-41页 |
(三) 民意监督作用 | 第41-42页 |
(四) 社会控制作用 | 第42-46页 |
1. 完善法制、约束社会 | 第43-44页 |
2. 提高个人政治素养 | 第44页 |
3. 推动政治社会化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