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NSSA 的起源与发展 | 第15-17页 |
·NSSA 的融合模型与算法 | 第17-19页 |
·网络安全态势信息获取 | 第19-20页 |
·网络安全态势量化感知 | 第20页 |
·NSSA 的性能评估 | 第20-22页 |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4-26页 |
第2章 基于多源融合的NSSA 理论基础 | 第26-43页 |
·引言 | 第26页 |
·多源融合理论 | 第26-35页 |
·多源融合的模型 | 第26-28页 |
·多源融合处理结构与方法 | 第28-33页 |
·多源融合的优势 | 第33-34页 |
·多源融合面临的挑战 | 第34-35页 |
·基于多源融合的NSSA 理论 | 第35-42页 |
·NSSA 模型 | 第35-38页 |
·攻击轨迹重构 | 第38-40页 |
·网络安全态势量化感知 | 第40-41页 |
·NSSA 评估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基于多源融合的NSSA 层次分析框架 | 第43-62页 |
·引言 | 第43页 |
·基于多源融合的NSSA 模型 | 第43-49页 |
·模型构建目标 | 第44页 |
·NSSA 流程描述 | 第44-45页 |
·基于多源融合的NSSA 层次模型 | 第45-47页 |
·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 第47-49页 |
·MsFHM 的层次及组件描述 | 第49-58页 |
·信息获取层 | 第49-55页 |
·量化感知层 | 第55-56页 |
·态势评估层 | 第56-58页 |
·框架模型应用及验证 | 第58-61页 |
·信息获取层应用 | 第58-60页 |
·量化感知层应用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 章 基于PSO-DS 多源融合的攻击轨迹获取方法 | 第62-87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多源融合算法选择 | 第63-65页 |
·基于PSO-DS 的多源融合方法 | 第65-74页 |
·D-S 证据理论多源融合分析 | 第65-67页 |
·报警聚合算法 | 第67-68页 |
·冲突证据判定与剔除 | 第68-70页 |
·PSO 证据组合权值优化 | 第70-72页 |
·PSO-DS 多源融合流程 | 第72-74页 |
·基于HACCD 的攻击轨迹重构 | 第74-81页 |
·超警生成 | 第74-76页 |
·HACCD 获取 | 第76-79页 |
·攻击轨迹重构规则 | 第79-81页 |
·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81-86页 |
·预处理 | 第82-84页 |
·融合判决测试 | 第84页 |
·轨迹重构测试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5章 基于威胁因子生成的安全态势量化感知方法 | 第87-102页 |
·引言 | 第87页 |
·态势要素分析 | 第87-89页 |
·威胁因子生成 | 第89-95页 |
·威胁因子生成的核心思想 | 第89页 |
·威胁因子与威胁等级的函数关系 | 第89-93页 |
·威胁因子量化 | 第93-95页 |
·层次化安全态势量化感知 | 第95-97页 |
·攻击阶段安全态势 | 第95-96页 |
·多阶段多轨迹安全态势 | 第96页 |
·网络安全态势 | 第96-97页 |
·仿真实验 | 第97-101页 |
·实验与分析 | 第97-99页 |
·环境适应性实验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 章 基于最优线性分配的NSSA 评估方法 | 第102-123页 |
·引言 | 第102-103页 |
·NSSA 的评估指标 | 第103-108页 |
·评估指标的确立原则 | 第103-104页 |
·信息获取层评估指标 | 第104-106页 |
·量化感知层评估指标 | 第106-108页 |
·NSSA 的评估模型 | 第108-110页 |
·基于最优线性分配的NSSA 评估 | 第110-118页 |
·线性分配理论 | 第110-113页 |
·NSSA 的评估方法 | 第113-117页 |
·算例 | 第117-118页 |
·仿真实验 | 第118-122页 |
·信息获取层评估 | 第119-120页 |
·态势感知层评估 | 第120-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个人简历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