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7-19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7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1.2.1 先兆流产的西医诊断标准 | 第17页 |
1.2.2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 第17-18页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1.3.1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1.3.2 排除标准 | 第18页 |
1.3.3 中止撤出标准 | 第18页 |
1.3.4 脱落标准 | 第18页 |
1.3.5 剔除标准 | 第18-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第19页 |
2.1.1 样本量计算 | 第19页 |
2.1.2 研究对象与分组情况 | 第19页 |
2.2 药品来源 | 第19-20页 |
2.3 治疗方法 | 第20页 |
2.3.1 常规治疗组 | 第20页 |
2.3.2 贴敷加载组 | 第20页 |
2.4 观测内容及指标 | 第20-22页 |
2.4.1 一般记录项目 | 第20页 |
2.4.2 主要疗效指标 | 第20-21页 |
2.4.3 相关因素指标 | 第21页 |
2.4.4 安全性检测 | 第21-22页 |
2.4.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22-23页 |
3 结果 | 第23-48页 |
3.1 病例资料收录及完成情况 | 第23页 |
3.2 一般资料 | 第23-24页 |
3.2.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 | 第23页 |
3.2.2 两组患者停经天数比较 | 第23页 |
3.2.3 两组患者流产次数比较 | 第23-24页 |
3.3 主要疗效指标 | 第24-28页 |
3.3.1 继续妊娠率 | 第24页 |
3.3.2 中医证候评分 | 第24-28页 |
3.4 相关因素指标 | 第28-46页 |
3.4.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CG比较 | 第28-29页 |
3.4.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E2比较 | 第29-31页 |
3.4.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P比较 | 第31-33页 |
3.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 第33-36页 |
3.4.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 | 第36-38页 |
3.4.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细胞因子比较 | 第38-41页 |
3.4.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子宫动脉超声比较 | 第41-43页 |
3.4.8 治疗后两组患者孕囊及胚芽大小比较 | 第43-46页 |
3.5 安全性检测 | 第46页 |
3.6 总体疗效判定 | 第46-48页 |
3.6.1 证候疗效评定结果 | 第46-47页 |
3.6.2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 第47-48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48-62页 |
4.1 先兆流产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第48-50页 |
4.1.1 西医学对先兆流产的治疗 | 第48-49页 |
4.1.2 中医学对先兆流产的治疗 | 第49-50页 |
4.2 穴位贴敷的历史沿革及作用机理 | 第50-52页 |
4.2.1 历史沿革 | 第50-51页 |
4.2.2 传统理论基础 | 第51页 |
4.2.3 现代科学研究 | 第51-52页 |
4.3 寿胎丸的配伍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52-53页 |
4.4 穴位贴敷选穴分析 | 第53-54页 |
4.5 穴位贴敷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的疗效分析 | 第54-56页 |
4.5.1 继续妊娠率 | 第54页 |
4.5.2 中医证候评分及证候疗效评定结果 | 第54-56页 |
4.5.3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 第56页 |
4.6 穴位贴敷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56-62页 |
4.6.1 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 | 第56-57页 |
4.6.2 妊娠期血液功能变化 | 第57-59页 |
4.6.3 妊娠期免疫因素变化 | 第59-60页 |
4.6.4 妊娠期胚胎发育状况 | 第60-62页 |
5 展望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一 文献综述(已发表)穴位贴敷在先兆流产中的临床应用概况 | 第70-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二 随机数字表 | 第77-80页 |
附录三 伦理批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