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山西段银多金属矿床控矿规律及深边部找矿预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以往工作程度 | 第12-13页 |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创新点 | 第14-16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6-29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18页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6-17页 |
·构造演化史 | 第17-18页 |
·地层 | 第18-21页 |
·新太古界太华群(Art) | 第19-20页 |
·中元古界熊耳群(Pt_2x) | 第20页 |
·古近系(E)和新近系(N) | 第20-21页 |
·第四系(Q) | 第21页 |
·构造 | 第21-23页 |
·拆离-变质核杂岩构造 | 第21-22页 |
·褶皱 | 第22页 |
·断裂 | 第22-23页 |
·岩浆岩 | 第23-24页 |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24-25页 |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25-27页 |
·区域矿产概述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区内典型矿床解剖 | 第29-34页 |
·蒿坪沟银金矿床 | 第29-30页 |
·铁炉坪银矿床 | 第30-31页 |
·沙沟-月亮沟铅锌银矿床 | 第31-34页 |
第四章 控矿构造解析 | 第34-41页 |
·控矿断裂(破碎带)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 | 第34-37页 |
·陡倾断裂的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 | 第34-35页 |
·构造破碎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 | 第35页 |
·拆离断层的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 | 第35-37页 |
·控矿断裂的形成机制 | 第37-39页 |
·控矿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及古构造应力场 | 第37-38页 |
·控矿断裂的发育和构造活动史 | 第38-39页 |
·控矿断裂的组合规律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矿床控矿因素分析及成因 | 第41-59页 |
·控矿因素 | 第41-46页 |
·围岩控矿 | 第41-42页 |
·构造控矿作用 | 第42-45页 |
·岩浆岩控矿作用 | 第45-46页 |
·矿床成因及成矿时代分析 | 第46-59页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46-50页 |
·成矿流体来源 | 第50-53页 |
·成矿时代研究 | 第53-56页 |
·成矿流体成分特征 | 第56页 |
·矿化阶段 | 第56-59页 |
第六章 深边部找矿预测 | 第59-70页 |
·成矿预测理论的发展 | 第59页 |
·找矿标志及靶区选取依据 | 第59-60页 |
·上坪深部找矿前景分析 | 第60-65页 |
·四道沟深部找矿前景分析 | 第65-7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