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万象》月刊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4页
第1章 《万象》月刊的发展历程第14-29页
   ·《万象》月刊生发环境:时代环境和文学状况第14-16页
     ·时代环境第14-16页
     ·文学状况第16页
   ·商业与文化同构:《万象》月刊创刊的前前后后第16-20页
   ·《万象》月刊和作者第20-24页
     ·作者分类第20-23页
     ·作家的创作主题第23-24页
   ·《万象》月刊和读者第24-29页
     ·《万象》月刊的特点第25-26页
     ·《万象》月刊的读者群体及分布第26-29页
第2章 《万象》月刊的本体色彩第29-53页
   ·创作本体第29-42页
     ·烽火中的言情小说第29-34页
     ·二战战场侧记第34-39页
     ·1940年代的“故事新编”第39-40页
     ·不是讽刺的讽刺──“米”系列第40-42页
   ·学术本体第42-47页
     ·对经典文本的考据第42-44页
     ·历史名人轶事考第44-45页
     ·具有当下意义的“历史别传”第45-46页
     ·通俗文学运动第46-47页
   ·批评本体第47-53页
     ·作家论第48-50页
     ·作品论第50-53页
第3章 《万象》月刊的个性特色第53-65页
   ·《万象》月刊与《小说月报》、《申报·自由谈》第53-60页
     ·雅俗文学的共生性第53-56页
     ·杂文创作的隐蔽性第56-59页
     ·创办主体的民间性第59-60页
   ·新老《万象》的对比第60-65页
     ·知识性的追求第61页
     ·作者群体的丰富性第61-62页
     ·读者的多样性第62-65页
第4章 《万象》月刊的编辑风格第65-75页
   ·开放兼容的编辑风格载体──灵活多样的栏目设置第65-69页
     ·开放的交流园地──“编辑室”第66页
     ·开放场域下的编读桥梁──“万象信箱”第66-67页
     ·开放创作平台兼容不同类型的作者──“学生文选”第67-68页
     ·开放的自由言说空间──“万象闲话”第68-69页
   ·开放兼容的编辑风格式范──整饬活泼的版面整合第69-71页
     ·开放场域下的“众声喧哗”──补白的使用第69-70页
     ·开放的文学场域下的文本兼容──图画的使用第70-71页
   ·开放兼容的编辑风格指引下的创新──独特的广告编排第71-75页
     ·图文兼容──灵活的插图使用第72-73页
     ·内容的开放兼容──广告中的现实人生第73-75页
第5章 《万象》月刊的历史地位第75-81页
   ·文学史意义第75-78页
     ·战争中的文艺之花第75-76页
     ·首次为通俗文学正名第76-77页
     ·雅俗文学融合的范例第77-78页
   ·编辑出版学意义第78页
   ·史料学意义第78-79页
   ·《万象》月刊的局限第79-81页
结语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附录第87-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7-108页
RM6240生物信号波形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审视与追寻--从张洁的《无字》说起
下一篇:阿来文学作品和苯教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