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结构稀疏表达的图像恢复方法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1 图像恢复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18页
    1.2 本论文要解决的图像恢复问题第18-21页
    1.3 图像质量评估第21-25页
    1.4 论文的内容组织和主要创新第25-27页
    1.5 论文中用到的符号及其含义第27-28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8-46页
    2.1 图像先验与正则模型的关系第28-29页
    2.2 关于图像恢复方法的分类第29-46页
        2.2.1 局部正则模型与非局部正则模型第30-35页
        2.2.2 传统稀疏表达模型与结构稀疏表达模型第35-41页
        2.2.3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第41-46页
第三章 基于最大相关熵准则的图像恢复方法第46-94页
    3.1 相关工作简介第47-53页
        3.1.1 传统的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图像恢复算法框架第48-52页
        3.1.2 最大相关熵准则第52-53页
    3.2 算法 1:基于最大相关熵准则并使用高斯混合模型作为图像片先验的图像恢复方法MCC_GMM第53-68页
        3.2.1 对于传统算法的分析第53-56页
        3.2.2 MCC_GMM算法描述第56-63页
        3.2.3 算法讨论第63-68页
    3.3 算法 2:基于最大相关熵准则并使用数据自适应稀疏分布对图像片表达系数进行先验建模的结构稀疏模型MCC_DAP第68-80页
        3.3.1 图像片稀疏表达系数的统计先验模型第68-73页
        3.3.2 MCC_DAP算法描述第73-77页
        3.3.3 算法讨论第77-80页
    3.4 实验结果第80-90页
        3.4.1 算法中不同因子对图像恢复性能的影响第82-85页
        3.4.2 图像修复问题中的性能对比第85-90页
    3.5 小结第90-94页
第四章 基于非局部正则与结构稀疏相结合的图像恢复方法第94-134页
    4.1 相关工作简介第95-96页
    4.2 算法 1:基于图的全局图像恢复算法G3第96-102页
        4.2.1 参数化非局部差分算子及G3算法描述第96-101页
        4.2.2 泛化参数对G3算法性能的影响第101-102页
    4.3 算法 2:基于参数化数据自适应变换矩阵的结构稀疏表达方法SPDT第102-113页
        4.3.1 参数化数据自适应变换矩阵第102-105页
        4.3.2 图像片变换系数的统计先验模型第105-107页
        4.3.3 SPDT算法描述第107-111页
        4.3.4 SPDT算法讨论第111-113页
    4.4 实验结果第113-133页
        4.4.1 SPDT算法中各个因子对图像恢复性能的影响第115-117页
        4.4.2 对称模糊场景中的性能对比第117-122页
        4.4.3 运动模糊场景中的性能对比第122-128页
        4.4.4 超分辨率场景中的性能对比第128-131页
        4.4.5 SPDT算法对于纹理图像的超分辨率重建性能第131-133页
    4.5 小结第133-134页
第五章 基于局部空间自适应图像先验的图像恢复方法第134-156页
    5.1 相关工作第134-135页
    5.2 图像片稀疏表达系数的统计先验模型第135-139页
    5.3 基于同时稀疏编码的非局部相似片估计第139-145页
    5.4 基于局部空间自适应图像先验的图像恢复算法LSAP第145-147页
    5.5 实验结果第147-151页
        5.5.1 LSAP算法的各个参数对于图像重建性能的影响第148-150页
        5.5.2 图像超分辨率问题中的性能对比第150-151页
    5.6 小节第151-15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56-160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156-158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158-160页
附录A G3算法正则项的推导第160-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4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74-176页
致谢第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麦积山石窟第4窟研究
下一篇:我国公务员社会认同度现状分析与改善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