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自动检测仪器、仪表论文

红外CO2气体浓度检测仪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红外气体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4-18页
     ·红外气体检测技术的现状第14-16页
     ·红外气体检测方法的分类第16-17页
     ·红外气体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第17-18页
   ·红外 CO_2气体浓度检测仪研究意义及应用第18页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第18-19页
   ·本课题的创新点第19-20页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2章 红外CO_2气体浓度检测仪的设计原理第21-29页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理论第21-24页
     ·分子与分子光谱第21-22页
     ·大气吸收理论第22-24页
   ·红外 CO_2气体浓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第24-26页
     ·朗伯-比尔(Lamber-Beer)定律第24-26页
     ·基于朗伯-比尔定律的红外 CO_2气体吸收模型第26页
   ·红外 CO_2气体吸收的计算方法第26-28页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红外CO_2气体浓度检测仪的系统结构第29-40页
   ·电调制红外光源第29-33页
     ·调制的基本原理第29-30页
     ·光源调制的种类及方式第30页
     ·电调制红外光源第30-32页
     ·本课题的红外光源调制第32-33页
   ·气室设计第33-34页
   ·红外气体传感器第34-38页
     ·红外气体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第34页
     ·红外气体传感器的分类第34-36页
     ·本课题所采用红外气体传感器第36-38页
   ·红外滤光片第38页
   ·检测仪的光路结构及其安装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红外CO_2气体浓度检测仪的电路设计第40-61页
   ·光源稳压驱动电路第40-42页
   ·放大电路第42-48页
     ·传感器输出信号跟随电路第42-44页
     ·传感器 CO_2通道输出信号多级放大电路第44-46页
     ·传感器参考通道输出信号差分放大电路第46-47页
     ·温度通道输出信号放大电路第47-48页
     ·放大电路调试经验第48页
   ·A/D 转换电路第48-52页
     ·A/D 转换芯片MCP3204 主要特性第48-50页
     ·MCP3204 的工作原理第50-52页
   ·输入输出设备接口电路第52-53页
   ·单片机处理电路第53-56页
     ·SyncMOS8958 单片机主要特性第53-55页
     ·SyncMOS8958 单片机的光源控制第55-56页
     ·SyncMOS8958 单片机的数据采集第56页
   ·红外 CO_2气体浓度检测仪的软件设计第56-58页
   ·硬件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第58-60页
     ·干扰的来源和分类第58页
     ·信号采集显示系统电路抗干扰措施第58-60页
   ·红外 CO_2气体浓度检测仪总体电路图第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 红外CO_2气体浓度检测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61-74页
   ·红外 CO_2气体浓度检测仪误差产生原因分析第61-64页
     ·红外光源和传感器响应误差第61-62页
     ·非检测光源红外辐射误差第62-63页
     ·环境温度误差第63-64页
   ·红外 CO_2气体浓度检测仪温度特性实验第64-67页
     ·温度特性实验步骤第64-65页
     ·温度特性实验结果第65-67页
   ·红外 CO_2气体浓度检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分析第67-68页
   ·基于最小二乘拟合法的红外 CO气体浓度检测模型第68-73页
     ·最小二乘拟合法的基本原理第68-69页
     ·最小二乘拟合法建立检测模型第69-70页
     ·最小二乘拟合法建立检测模型的结果分析第70-73页
   ·本章小节第73-74页
第6章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74-82页
   ·检测仪的纯氮气零点标注第74-76页
   ·标准 CO_2气体浓度的标定第76-77页
   ·检测仪性能指标实测数据第77-78页
     ·工作步骤第77页
     ·红外 CO气体浓度检测仪的测量结果第77-78页
   ·红外 CO_2气体浓度检测仪的稳定性及误差分析第78-80页
     ·红外 CO_2气体浓度检测仪稳定性分析第78-79页
     ·红外 CO_2气体浓度检测仪误差分析第79-80页
   ·检测仪的性能指标第80-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结论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附录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本征光纤法布里—珀罗传感器解调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网络技术的数控机床加工系统状态远程监测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