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牛结核病的病原学 | 第11-15页 |
·病原 | 第11-13页 |
·牛结核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组特点 | 第13-15页 |
·结核杆菌的基因. | 第13页 |
·牛分枝杆菌基因组 | 第13-15页 |
·牛结核病的流行与控制 | 第15-17页 |
·牛结核病国际贸易检疫意义 | 第17-19页 |
·牛结核病的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细菌学方法 | 第19-20页 |
·涂片、染色、镜检 | 第19页 |
·细菌的分离培养检测法 | 第19页 |
·生化试验 | 第19-20页 |
·动物接种试验 | 第20页 |
·免疫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实验 | 第20-21页 |
·血清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牛结核特异性诊断蛋白抗原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25-26页 |
·聚合酶链反应(PCR 技术) | 第25-26页 |
·核酸探针技术 | 第26页 |
·基因分型技术与牛结核病的分子流行病学 | 第26-28页 |
·牛结核菌疫苗免疫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综合防制措施 | 第30-31页 |
·展望 | 第31-32页 |
第二章 陕西关中地区奶牛结核病调查 | 第32-38页 |
·材料方法 | 第32-33页 |
·待检牛只 | 第32页 |
·诊断液 | 第32页 |
·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 | 第33-34页 |
·2006~2008 年陕西关中地区奶牛结核病监测结果 | 第33页 |
·不同规模养殖场奶牛阳性率比较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牛结核病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8-5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8-43页 |
·参考菌株DNA | 第38页 |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8-39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9-40页 |
·引物设计 | 第40页 |
·PCR 条件优化 | 第40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40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40页 |
·目的序列的测定 | 第40-43页 |
·PCR 产物的纯化回收cDNA 片段 | 第40-41页 |
·纯化产物与pMD-18T Vector 连接 | 第41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12 法) | 第41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1-42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42页 |
·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 | 第42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42-43页 |
·重组质粒的测序分析 | 第43页 |
·对已知培养样品的检测及对比研究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48页 |
·PCR 条件优化分析 | 第43-45页 |
·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45页 |
·引物特异性分析 | 第45-46页 |
·目的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46-47页 |
·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结果 | 第46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46页 |
·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6-47页 |
·已建PCR 法对已知培养样品的检验及比较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牛结核病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50-54页 |
·研究方法 | 第50-52页 |
·实验动物 | 第50页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0页 |
·牛结核病结核菌素检测方法 | 第50-51页 |
·特异性PCR 检测法 | 第51页 |
·干扰素检测法 | 第51-52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51页 |
·孵育 | 第51页 |
·IFN-γ水平的测定和结果判定 | 第51-52页 |
·结果 | 第52页 |
·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 皮内变态反应试验 | 第52页 |
·PCR 检测法 | 第52页 |
·干扰素检测法 | 第52页 |
·三种方法检测结果的比较 | 第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