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0页 |
| 一、选题理由 | 第8页 |
| 二、选题价值 | 第8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8页 |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引言 释名与考源 | 第10-16页 |
| 一、释名 | 第10-11页 |
| 二、考源 | 第11-16页 |
| 第一章 中国扬琴伴奏的历史沿革 | 第16-28页 |
| 一、萌芽阶段:发轫于说唱与戏曲中的扬琴伴奏 | 第16-21页 |
| 二、过渡发展阶段:在民间器乐合奏中得到升华的扬琴伴奏 | 第21-25页 |
| 三、科学与创新发展阶段:以“科学”和“创新”为主旨的扬琴伴奏发展时期 | 第25-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中国扬琴伴奏的基本形式与手法 | 第28-38页 |
| 一、中国扬琴伴奏的基本形式 | 第28-30页 |
| 二、中国扬琴伴奏的基本手法 | 第30-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中国扬琴伴奏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 第38-46页 |
| 一、分析乐谱的能力 | 第38-39页 |
| 二、艺术处理的能力 | 第39-41页 |
| 三、随机应变的能力 | 第41页 |
| 四、情感处理的能力 | 第41-42页 |
| 五、即兴伴奏的能力 | 第42-43页 |
| 六、余论:对中国扬琴伴奏重要性的思考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附录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