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理论探讨 | 第8-28页 |
一、肿瘤概述 | 第8-16页 |
(一)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概述 | 第8-16页 |
1. 历史沿革 | 第8-10页 |
2. 病因病机 | 第10-13页 |
3. 治则治法 | 第13-16页 |
(二) 现代医学对肿瘤的认识 | 第16页 |
二、五草饮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三、散收结合法在方剂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四、中药复方性味配伍及量化 | 第19-21页 |
(一) 四气五味的量化标准 | 第20页 |
(二) 复方性味的量化原则 | 第20页 |
(三) 复方五草饮的性味量化 | 第20-21页 |
(四) 结论 | 第21页 |
五、五草饮各味中药的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一) 仙鹤草的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 | 第21-22页 |
(二) 夏枯草的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 | 第22-23页 |
(三) 白花蛇舌草的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 | 第23-25页 |
(四) 莪术的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 | 第25-26页 |
(五) 益母草的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 | 第26页 |
(六) 墨旱莲(旱莲草)的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 | 第26-28页 |
实验研究 | 第28-36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一) 实验动物 | 第28页 |
(二) 瘤细胞株 | 第28页 |
(三) 药物 | 第28页 |
(四) 实验药品的制备 | 第28-29页 |
(五)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六)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一) 造模 | 第29-30页 |
(二) 分组及给药 | 第30页 |
(三) 处理 | 第30页 |
(四) 统计 | 第30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30-36页 |
(一) 各组小鼠的一般状况 | 第30-31页 |
(二) 给药前后体重变化比较(见表四) | 第31-32页 |
(三) 各组瘤重及抑瘤率比较(见表五) | 第32页 |
(四) 各组胸腺重量及胸腺指数比较(见表六) | 第32-33页 |
(五) 各组脾重量及脾指数比较(见表七) | 第33-34页 |
(六) 各组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比较(见表八) | 第34页 |
(七) 各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比较(见表九) | 第34-35页 |
(八) 肿瘤组织病理切片比较(见附录)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42页 |
一、关于实验方法的选择 | 第36页 |
二、关于实验分组及对照组的确定 | 第36-37页 |
三、关于五草饮剂量及对照组用药剂量确定 | 第37页 |
四、关于实验结果的讨论 | 第37-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详细摘要 | 第5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