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老生行当发声的科学探索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第一节 发声研究的概况 | 第11-14页 |
| 一 戏曲文献中有关发声的研究 | 第11页 |
| 二 既往有关发声研究的不足 | 第11-12页 |
| 三 中国戏曲发声的独特性 | 第12-13页 |
| 四 中国戏曲发声面临的挑战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二 研究的独特性 | 第15页 |
| 第三节 发声研究的补充说明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京剧老生艺术发声方法概述 | 第17-30页 |
| 第一节 声带的生理构造和老生行当发声机制 | 第17-25页 |
| 一 声带的生理结构 | 第17-19页 |
| 二 老生行当的发声原理 | 第19-20页 |
| 三 老生行当的发声训练 | 第20-23页 |
| 四 不同演唱者发声的差异性 | 第23-25页 |
| 第二节 发声过程的生理学解释 | 第25页 |
| 第三节 京剧老生行当发声方法分析 | 第25-30页 |
| 一 老生行当发声的独特性 | 第25-26页 |
| 二 擞音、滑音、共鸣 | 第26-28页 |
| 三 演员演唱的整体性发挥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京剧老生行当的重要发声概念辨析 | 第30-39页 |
| 第一节 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 第30页 |
| 第二节 概念的具体内涵 | 第30-39页 |
| 一 倒仓 | 第30-31页 |
| 二 塌中 | 第31-32页 |
| 三 云遮月 | 第32-34页 |
| 四 醇厚 | 第34-35页 |
| 五 左嗓 | 第35-37页 |
| 六 雌音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受众与老生行当发声之关系 | 第39-48页 |
| 第一节 京剧老生行当发展主线 | 第39页 |
| 第二节 京剧老生行当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 第39-48页 |
| 一 程长庚所处的时代 | 第39-40页 |
| 二 谭鑫培所处的时代 | 第40-41页 |
| 三 余叔岩所处的时代 | 第41-44页 |
| 四 马连良所处的时代 | 第44-45页 |
| 五 杨宝森所处的时代 | 第45-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