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 ·秸秆资源及其组成 | 第13-20页 |
| ·纤维素的组成及其降解机理 | 第14-18页 |
| ·半纤维素的组成及其生物降解 | 第18-19页 |
| ·木质素的组成及其生物降解 | 第19-20页 |
| ·秸秆的利用现状 | 第20-22页 |
| ·直接用于还田 | 第20-21页 |
| ·间接用于还田 | 第21页 |
| ·用于生产饲料 | 第21页 |
| ·作为生物质能源 | 第21页 |
| ·在其他工业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秸秆还田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2-23页 |
| ·秸秆还田的生物效应 | 第23-24页 |
| ·秸秆腐熟菌剂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 ·环境基因组DNA 提取方法 | 第25-26页 |
| ·DNA 扩增片段梯度电泳检测技术 | 第26-27页 |
|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和应用 | 第27页 |
| ·方法的组合应用 | 第27-28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8-29页 |
|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高效稳定水稻秸秆腐解复合菌系的选育 | 第30-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3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 ·培养条件 | 第31页 |
| ·培养基 | 第31-32页 |
| ·复合菌系的选育方法 | 第32页 |
| ·复合菌系对稻秆的分解特性测定 | 第32-33页 |
| ·复合菌系的安全性评价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 ·复合菌系的选育 | 第33-34页 |
| ·复合菌系对稻秆的腐解特性 | 第34-38页 |
| ·复合菌系的安全性评价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复合菌系RSS-4 的菌种组成多样性及腐解过程中的区系动态变化 | 第39-60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41页 |
| ·复合菌系RSS-4 | 第39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 ·本研究所用到的其他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40页 |
| ·培养基 | 第40-41页 |
| ·本研究所用到的缓冲液和试剂 | 第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 ·复合菌系中单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41-42页 |
| ·克隆文库法分析复合菌系RSS-4 的菌种组成多样性 | 第42-44页 |
| ·复合菌系RSS-4 的菌种组成多样性及腐解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 第44-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8页 |
| ·复合菌系的菌种组成 | 第45-53页 |
| ·DGGE 技术研究秸秆腐解过程中菌种的动态变化 | 第53-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复合菌系RSS-4 的稳定性 | 第60-6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 ·培养条件 | 第60页 |
| ·复合菌系的性质(pH)稳定性 | 第60页 |
| ·复合系的功能稳定性 | 第60-61页 |
| ·复合菌系的组成稳定性 | 第61页 |
| ·测定方法 | 第6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 ·复合菌系的性质(pH)稳定性 | 第61-62页 |
| ·复合菌系的功能稳定性 | 第62-64页 |
| ·复合菌系的菌种组成稳定性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复合菌系RSS-4 的小型腐解效果实验 | 第68-75页 |
|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 ·供试水稻秸秆和复合菌系RSS-4 | 第68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68-69页 |
| ·实验方法 | 第69页 |
| ·实验设计 | 第69页 |
| ·复合菌系对稻秆降解率的测定方法 | 第69页 |
| ·样品DNA 的提取 | 第69页 |
| ·样品DGGE 图谱 | 第6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4页 |
| ·复合菌系对稻秆的腐解率 | 第69-70页 |
| ·基因组DNA 的提取结果 | 第70-71页 |
| ·腐解试验过程中细菌菌种的区系动态变化 | 第71-73页 |
| ·腐解试验过程中真菌菌种的区系动态变化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5-77页 |
| ·全文结论 | 第75-76页 |
| ·讨论与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附录 I | 第83-85页 |
| 作者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