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蒸汽动力工程论文--蒸汽锅炉论文--各种类型锅炉论文--特种锅炉论文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特性分析及数学建模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8-10页
     ·我国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发展前景第8-9页
     ·余热锅炉在联合循环中的重要地位第9-10页
   ·联合循环余热锅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建立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数学模型的意义第12-13页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6页
第二章 联合循环余热锅炉的基础理论第16-34页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热力学原理第16-24页
     ·燃气轮机装置第16-19页
     ·蒸汽轮机装置第19-22页
     ·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单一装置的局限性第22-23页
     ·联合循环的能量梯级利用原理第23-24页
   ·余热锅炉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第24-31页
     ·余热锅炉的基本分类第24-27页
     ·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的三种基本方案第27-31页
   ·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性能的理论分析第31-34页
     ·燃气轮机的能量平衡关系第31-32页
     ·余热锅炉的能量平衡关系第32页
     ·蒸汽轮机的能量平衡关系第32-33页
     ·联合循环的热效率第33-34页
第三章 联合循环余热锅炉特性分析第34-44页
   ·余热锅炉重要的特性参数第34-37页
     ·节点温差和接近点温差第34-35页
     ·余热锅炉的入口烟气参数和排气参数第35-37页
     ·蒸汽参数第37页
     ·烟气侧压力损失第37页
   ·余热锅炉的变工况特性第37-44页
     ·余热锅炉的热力特性第38页
     ·余热锅炉蒸汽参数的变工况下的动态特性第38-42页
     ·接近点温差的变工况特性第42页
     ·余热锅炉的启动特性第42-44页
第四章 联合循环余热锅炉的数学建模第44-68页
   ·数学建模概论第44-47页
     ·数学建模的思路第44-45页
     ·数学建模的方法第45-47页
   ·烟气侧和单相区的数学建模第47-54页
     ·烟气侧数学建模第47-50页
     ·单相区数学建模第50-54页
   ·两相区的数学建模第54-63页
     ·汽包的数学建模第55-59页
     ·上升管数学建模第59-61页
     ·下降管的数学建模第61-62页
     ·水冷壁金属数学建模第62-63页
   ·余热锅炉数学模型的数学解析及仿真流程第63-68页
     ·数学模型的解析方法第63-65页
     ·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数学模型的仿真流程第65-68页
第五章 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数学模型的仿真及分析第68-80页
   ·单相区的仿真与分析第68-72页
   ·两相区的仿真与分析第72-8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结论第80页
   ·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致谢第85-86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QFD/TRIZ/FCE理论的微波干燥设备的设计与研究
下一篇:基于网络分析法的柴油机润滑系统流动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