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立题依据 | 第8-23页 |
| 1 前言 | 第8-9页 |
| 2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 第9-13页 |
|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 第9-10页 |
| ·人类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10-12页 |
|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第12-13页 |
| 3 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对害虫的影响 | 第13-16页 |
| ·生物多样性对害虫移入作物成功率的影响 | 第13-14页 |
| ·生物多样性对害虫危害转移的作用 | 第14-15页 |
| ·生物多样性对害虫在作物间扩散和迁移的影响 | 第15-16页 |
| ·生物多样性对害虫繁殖、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 第16页 |
| 4 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对天敌的影响 | 第16-19页 |
| ·生物多样性为天敌提供花蜜和其它食物 | 第17页 |
| ·生物多样性为天敌提供避难场所、改变田间小气候 | 第17-18页 |
| ·生物多样性为天敌提供替代寄主或猎物 | 第18-19页 |
| 5 生物多样性影响种群数量的生态学机制 | 第19-20页 |
| ·天敌假说(Enemies hypothesis) | 第19-20页 |
| ·资源集中假说(Resource concentration hypothesis) | 第20页 |
| ·联合抗性假说(Combined resistance hypothesis) | 第20页 |
| ·干扰作物假说(Disruptive crop hypothesis) | 第20页 |
| 6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 | 第20-21页 |
| 7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甘肃省天水市麦蚜的发生规律 | 第23-2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 ·田间消长规律的调查 | 第23页 |
| ·其它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2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 ·麦蚜的田间消长动态 | 第24-25页 |
| ·温度对麦蚜发生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小麦不同品种间作和混作对麦蚜发生量的影响 | 第28-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供试品种 | 第28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28-29页 |
| ·试验小区设置 | 第29页 |
| ·供试品种间作、混作组合方案 | 第29-30页 |
| ·两品种组合方案 | 第29页 |
| ·三品种组合方案 | 第29-30页 |
| ·四品种组合方案 | 第30页 |
| ·五品种组合方案 | 第30页 |
| ·蚜量调查方法 | 第30页 |
|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3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 ·小麦不同品种间作对小麦蚜虫发生量的影响 | 第30-33页 |
| ·小麦不同品种混作对小麦蚜虫发生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小麦与不同作物间作对麦蚜发生量的影响 | 第36-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36-37页 |
|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 ·蚜量调查方法 | 第37页 |
|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3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 ·不同间作方式对小麦扬花期麦蚜发生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不同间作方式对小麦灌浆期麦蚜发生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 1 结果 | 第41-42页 |
| ·甘肃省天水市的麦蚜种群消长动态变化规律 | 第41页 |
| ·小麦不同品种间作、混作对麦蚜发生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小麦与不同作物间作对麦蚜发生量的影响 | 第42页 |
| 2 讨论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 导师简介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