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前言 | 第12-21页 |
| 1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地位 | 第12-13页 |
| 2 马尾松在景区生态景观中的重要地位 | 第13页 |
| 3 松墨天牛的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 4 松墨天牛生物防治的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 5 松材线虫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 6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一章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墨天牛的监测和种群动态研究 | 第21-36页 |
| 第一节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墨天牛的监测 | 第21-2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 ·诱捕器诱捕松墨天牛 | 第21-22页 |
| ·诱捕点的基本概况 | 第21-22页 |
| ·松墨天牛成虫的诱捕 | 第22页 |
| ·诱木诱集松墨天牛 | 第22页 |
| ·诱木设置点的基本情况 | 第22页 |
| ·松墨天牛的诱集 | 第22页 |
| ·松墨天牛的林间调查 | 第22-2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 ·各诱捕点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的比较 | 第23页 |
| ·各诱木上松墨天牛幼虫蛀入孔的数量比较 | 第23-24页 |
| ·松墨天牛的林间调查 | 第24-26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墨天牛的种群动态研究 | 第27-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 ·供试方法 | 第27页 |
| ·2005~2007 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墨天牛发生情况数据来源 | 第27页 |
| ·气象资料数据来源 | 第27页 |
|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墨天牛的发生情况 | 第27-28页 |
| ·2009 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墨天牛发生情况 | 第27-28页 |
| ·与往年松墨天牛发生情况比较 | 第28页 |
| ·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28-31页 |
| ·武夷山市2009 年4 月~10 月各旬气象因子与松墨天牛的发生情况 | 第28-29页 |
| ·显著性分析 | 第29-31页 |
| ·逐步回归分析 | 第31页 |
| ·松墨天牛蛀入孔数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1-34页 |
| ·武夷山市2009 年4 月~10 月各旬气象因子与松墨天牛的发生情况 | 第31-32页 |
| ·显著性分析 | 第32-33页 |
| ·逐步回归分析 | 第33-34页 |
| ·松墨天牛发生量与坡向、坡位的关系 | 第34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 | 第36-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 ·管氏肿腿蜂和绿僵菌菌株的来源 | 第36页 |
| ·试验样地的基本概况 | 第36-37页 |
| ·林间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 ·释放管氏肿腿蜂林间防治松墨天牛 | 第37-38页 |
| ·绿僵菌无纺布林间防治松墨天牛 | 第38页 |
| ·计算公式 | 第3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 ·管氏肿腿蜂对松墨天牛的寄生效果 | 第38-41页 |
| ·不同放蜂法的寄生效果 | 第38-39页 |
| ·不同放蜂时间的寄生效果 | 第39-40页 |
| ·不同放蜂密度的寄生效果 | 第40-41页 |
| ·绿僵菌无纺布对松墨天牛的防治效果 | 第41-42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枯死木的取样与鉴定研究 | 第43-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 ·研究地基本概况 | 第43页 |
| ·供调查的主要树种 | 第43页 |
| ·取样方法 | 第43-44页 |
| ·取样松木的部位及方法 | 第43-44页 |
| ·标签的填写 | 第44页 |
| ·分离镜检 | 第44-45页 |
| ·样品初处理 | 第44页 |
| ·2 样品浸泡 | 第44-45页 |
| ·制作临时玻片 | 第45页 |
| ·线虫种类鉴定 | 第45页 |
| ·枯死木中松墨天牛幼虫调查 | 第4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 ·各木段的分离结果 | 第45-46页 |
| ·形态描述 | 第46-47页 |
| ·各枯死木中松墨天牛幼虫的的分布情况 | 第47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总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