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缩略词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0-24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及进展 | 第11-23页 |
| ·昆虫蜕皮及蜕皮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毕赤酵母表达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可变剪接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2 东亚飞蝗 Lm-TSP 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24-3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4-27页 |
| ·供试昆虫 | 第24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页 |
| ·主要试剂和溶液配制 | 第24页 |
| ·东亚飞蝗五龄幼虫到成虫不同发育时期Lm-TSP 基因表达分析 | 第24-26页 |
| ·东亚飞蝗五龄幼虫不同组织部位Lm-TSP 基因表达分析 | 第26页 |
| ·不同孵育时间的东亚飞蝗卵Lm-TSP 基因表达分析 | 第26-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 ·东亚飞蝗五龄幼虫到成虫不同发育时期Lm-TSP 基因表达分析 | 第27页 |
| ·东亚飞蝗五龄幼虫不同组织部位Lm-TSP 基因表达分析 | 第27-28页 |
| ·不同孵育时间的东亚飞蝗卵Lm-TSP 基因表达分析 | 第28页 |
| ·讨论 | 第28-30页 |
| 3 东亚飞蝗 Lm-TSP 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30-4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0-42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3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页 |
| ·主要试剂和溶液配制 | 第30-32页 |
| ·基因分析及序列设计合成 | 第32-35页 |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5-39页 |
| ·电击法转化Pichia pastoris KM71 | 第39-41页 |
| ·重组毕赤酵母诱导表达 | 第41页 |
| ·表达产物浓缩与SDS-PAGE 电泳分析 | 第41-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2-43页 |
| ·重组毕赤酵母转化子的筛选 | 第43-44页 |
| ·表达产物SDS-PAGE 电泳分析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47页 |
| ·酵母重组菌株PCR 验证方法 | 第45页 |
| ·蛋白酶活性测定 | 第45-47页 |
| 4 东亚飞蝗 Lm-TSP 基因可变剪接体克隆 | 第47-6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7-50页 |
| ·供试昆虫和菌株 | 第4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页 |
| ·主要试剂和溶液配制 | 第47页 |
| ·引物设计 | 第47-48页 |
| ·总RNA 的提取以及cDNA 合成 | 第48页 |
| ·Lm-TSP 基因可变剪接体片断的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 | 第48-50页 |
| ·可变剪接体全长cDNA 的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 | 第50页 |
| ·序列分析 | 第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 ·总RNA 的提取 | 第50-51页 |
| ·Lm-TSP 基因可变剪接体片断的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 | 第51-52页 |
| ·可变剪接体全长cDNA 的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 | 第52-57页 |
| ·可变剪接体序列GC 含量分析 | 第57页 |
| ·讨论 | 第57-60页 |
| ·可变剪接体的发现与鉴定 | 第57-58页 |
| ·基因GC 含量分析的意义 | 第58页 |
| ·高GC 含量基因的扩增与克隆 | 第58-60页 |
| 5 主要研究结论与后续工作建议 | 第60-61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0页 |
| ·后续工作建议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附录 | 第68页 |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