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 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第11页 |
(二) 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 第11页 |
(三) 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苏北响水县在全国农村的代表性 | 第15页 |
五、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农民收入的相关理论及构成、特点分析 | 第16-23页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6-18页 |
一、资源禀赋论 | 第16-17页 |
二、市场风险论 | 第17页 |
三、人力资本约束论 | 第17页 |
四、农业产业化理论 | 第17页 |
五、城镇化理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农民收入的构成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农民收入的特点 | 第20-23页 |
一、工资性收入仍为增收的主要来源 | 第20页 |
二、家庭经营收入是稳定增收的基础 | 第20-21页 |
三、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1-22页 |
四、收入现金化、非农化是收入的重要特征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响水县农业和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 第23-29页 |
第一节 响水县农业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一、响水县农业生产条件 | 第23-24页 |
二、响水县农业发展情况 | 第24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响水县农民收入状况的阶段性划分 | 第24-27页 |
一、第一阶段(1978-1982 年):农民收入起步阶段 | 第25页 |
二、第二阶段(1983-1990 年):农民收入波动阶段 | 第25页 |
三、第三阶段(1991-1997 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 | 第25-26页 |
四、第四阶段(1998-2003 年):农民收入缓慢增长阶段 | 第26页 |
五、第五阶段(2004-):农民收入稳步提升阶段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响水县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 第27-29页 |
一、农民收入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但人均占有量偏低 | 第27页 |
二、农民收入渠道向多元化发展,但农业收入仍占主导地位 | 第27-28页 |
三、劳务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日益突出,但不稳定因素较大 | 第28页 |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因素增多,但保持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 第28页 |
五、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但脱贫攻坚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响水县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 | 第29-37页 |
第一节 目前农业发展总体形势不理想 | 第29-32页 |
一、三大产业发展失衡,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 第29页 |
二、支农政策效果不明显,影响农民增收 | 第29-30页 |
三、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农民增收 | 第30-31页 |
四、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影响农民增收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目前农村发展现状不乐观 | 第32-34页 |
一、受土地等资源的限制,农民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太少 | 第32页 |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 第32页 |
三、城乡二元结构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 第32-33页 |
四、行业不正之风盛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 第33页 |
五、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农民致富能力弱且支出过多 | 第34-37页 |
一、内部因素:作为劳动者的农民致富能力较弱 | 第34页 |
二、外部因素:收入减少,支出过多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响水县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 | 第37-48页 |
第一节 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 第37-40页 |
一、坚定不移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 第37-39页 |
二、坚持不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 第39页 |
三、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 第39-40页 |
四、千方百计促进农产品销售 | 第40页 |
第二节 要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创新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 | 第40-42页 |
一、大力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率和带动力 | 第40-41页 |
二、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 | 第41页 |
三、逐步建立适应农村发展的金融制度 | 第41-42页 |
四、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 第42页 |
第三节 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 第42-44页 |
一、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 | 第42-43页 |
二、加大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力度 | 第43页 |
三、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 | 第43-44页 |
第四节 要大力推进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 第44-45页 |
一、大力扶持农民自主创业 | 第44-45页 |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 第45页 |
三、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 第45页 |
第五节 要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促进薄弱村发展和贫困户增收 | 第45-48页 |
一、着力帮助经济薄弱村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 第46页 |
二、着力帮助贫困农户增加收入 | 第46-47页 |
三、着力加大对脱贫攻坚工程的扶持力度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